全部

郸城:高标准农田之“高”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

2020-10-19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徐松

“三秋”大忙,一抹丰收的金色晕染了郸城县1490平方公里大地,高标准农田“农”墨重彩绘就了中原粮仓新画卷。

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儿?拥有163万亩耕地、137万人民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把“春旱秋涝”“靠天吃饭”的普通农田,渐渐变成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产增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周口市、河南省、全国高标准农田现场会先后在这里召开,全国关注的焦点就是郸城高标准农田之高。

穿梭在郸城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极目所至、一马平川,膏腴之地、成熟丰稔,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的丰收景象激荡人心。

高科技,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我们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重大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全面小康社会‘三农’短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强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至2020年建设任务21.5万亩,总投入3.86亿元,2019年9.5万亩已全部完工,2020年12万亩即将竣工。全县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连年突破20亿斤,总产实现‘十四连增’,全部建成后亩均可增产粮食200多斤,受益农业人口达1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6600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站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向全国现场会与会人员介绍“郸城经验”时言语铿锵、信心百倍,这份信心来自于脚下的万顷田畴,彰显了农业大县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与担当。

浇水,手机遥控即可,作业半径290米的中心支轴式喷灌10小时能灌溉400多亩;捕虫,全时自动运行,高空昆虫控诱灯密布田间,捕杀害虫数量、种类一目了然;气象,气象监测站形成“小气候”,通过手机实时监测,风雨干湿及时预报,一切尽在“掌”控……除了高效节水自动化灌溉技术、病虫害监测、气象监测这些“硬核”之外,项目区还有土壤墒情监测、无人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广泛应用,高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传统农田变成了一片充满“智慧”的田野,让千秋万代靠地吃饭“会”种田的农业大县变成了“慧”种田。

慧,让种田者得到了实惠。豫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雷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他站在流转的土地边欣慰地说:“这边条件很便利,刷卡取水自动浇地。你看这衬砌式排水沟四通八达连接洺河,像这个雨水多的年份,庄稼也不会涝,真正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在这里发展农业,我是非常有信心。”

据了解,该县去年以来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修建沟渠112公里,新打机井2731眼,新建桥涵725座,新修田间道路173公里。配套有包括智能灌溉云平台、农业水价改革平台、农业物联网系统APP软件、水位传感器、物联网灌溉控制器、物联网耕地质量监测点、物联网植保监测点、高空诱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等先进设备。安装水肥一体化中心支轴式喷灌机3台,自驱动绞盘式喷灌设备5台,田间绿化植树53659棵。同时根据项目区井群布局,按一井配套一组农业灌溉用水计量采集系统,对项目区内耕地内机电井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既能满足电量计费需求,又符合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要求,为水价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了高科技的技术,更有高科技人才的注入。郸城县与河南省农科院、浙江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战略合作,建有4个农业产学研基地、6个科研平台、1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2支无人机喷防服务队。

郸城县农业农村局长柴建振告诉记者,通过高效节水示范区项目建设,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会促进全县农业向现代型、科技型、节水型、集约型、效益型快速发展。

高产量,从“靠天收”到稳产增产

“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亩增产200斤。因此,良好的收效大大提升了周边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郸城县长李全林说,“县委、县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不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再上新台阶。”

种粮大户于培康正指挥着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垠的优良品种玉米试验田里驰骋,看着硕大的玉米棒,他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看看今年的玉米,籽粒饱满,个个圆润。今年麦季大丰收,秋季仍然是稳增产,在高标准农田种地,心里有底。”

从自己种地渐渐发家,到带领数百农户购置农业器械、无人机等先进设备成立合作社,于培康的培康专业合作社迈出了科技化的一步。如今,他的高科技合作社与扎根高标准农田,又与高标准农田里的高科技相得益彰,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感到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有着“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称号的郸城县,一大批龙头企业也在高标准农田汲取了高营养。河南天豫薯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良种组培—育苗扩繁—田间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郸城红薯”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作为上市公司的河南金丹乳酸和医药行业大咖郸城巨鑫生物等龙头企业也分别建立了玉米、中药材等生产基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生根;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让农产品附加值翻倍增长,高标准农田建设激活了豫东大地,实现了“点土成金”,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从田间到车间发生了完美蝶变。小麦变成了“丹成面粉”,玉米变成了“金丹乳酸”,芝麻变成了“豫香园”香油,红薯变成了“天豫粉条”,还有丹成五谷、金星啤酒、黑谷酒、宁平麻花等1000多种“老家丹成”商标的商品,就连半夏、白术、丹参、薄荷“四大郸药”也加工成了饮片,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分建、七分管”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要义。建得好更要管得住、用得好,郸城县在高科技融入、保障高产量的同时,更加注入“高质量”的长效管护机会,专门出台了《郸城县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暂行办法》,提出“四三”法管护机制,即是坚持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的“四有”标准,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管护机制。做到建管并重,确保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使其持续、长久发挥效益。

中原大地春夏秋冬四时分明,古语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郸城县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承载着中原粮仓、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决胜全面小康、助力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以郸城出彩为周口增辉、为中原添彩。②5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