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向着胜利冲刺——西华县红花集镇以决战决胜勇气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20-11-06

红花集镇龙池头村航拍图。

市委书记刘继标在西华县委书记林鸿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红花集镇党委书记张国玉等陪同下到红花集镇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省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刘荃一行和西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红花集镇党委书记张国玉一起到红花集镇龙池头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远俊华走访慰问贫困群众。

扶贫车间产业兴旺。

小康生活有滋有味。

乡村风光如诗如画。

红花集镇南高庄村贫困群众凌朝宾,常年有病,没有劳动能力,脱贫致富压力大。通过到户增收资金支持,他入股了该镇绿垠苗木种植产业扶贫基地。现在,他在家安心养病,每年可得到2000元分红,再加上享受的其他政策扶持,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

瑞祥食品公司坐落于红花集镇纪庄村,是该县生产名优特产赵庄牛肉的老字号企业,也是县、镇两级确定的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基地。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安置百余名群众就业,联系帮扶纪庄、田楼等6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551人,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实现了长期增收、稳定脱贫……

一项项脱贫政策的落实让一个个贫困户甩掉贫困帽,一个个扶贫产业化项目为贫困户奠定了长期增收、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华县红花集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一系列战略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奔小康作为“一号政治任务”“一把手工程”来抓,牢固树立“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工作理念,以决战决胜勇气,举全镇之力,集干群之智,打响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役。2014年底,全镇有7个贫困村,贫困户1872户,贫困人口6930人。截至2019年底,全镇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累计脱贫1739户6658人,剩余的133户272人将于2020年底全部脱贫。

脱贫攻坚,红花集镇吹响冲刺号角。

聚焦党建引领工程 夯实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基层是基础。红花集镇党委、镇政府坚持把抓党建这一主业和抓脱贫攻坚这一主责相统一,做到党建工作向脱贫攻坚一线聚焦、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集中、政策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把脱贫攻坚的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到全镇各级党组织,让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实现“无缝对接”。

统筹谋划同部署。该镇每年都会对党建和扶贫工作多次专题研究,召开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等全镇大会10余次,牢牢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明晰责任同落实。与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责任组长签定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压实,并成立了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成员的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6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脱贫攻坚责任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推动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无缝对接”。

综合考核同推进。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加大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力度,制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考评办法,实行月通报、季核验、年总评,把考核结果作为考察、识别和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对完不成任务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年底评优评先资格,表现较差的对责任组长及党支部书记实施调离岗位或免职处理。

抓服务保障。尽管镇财政捉襟见肘,但镇党委、镇政府在市、县的支持下,不断加大村级场所阵地建设力度,改建扩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实现26个行政村村级活动场所全部达标升级。同时加大基层党建投入力度,积极破解各种难题,确保每个行政村做到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

聚焦“重点工作”工程

务求脱贫攻坚实效

脱贫攻坚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挂在嘴边、记在心头的工作,贫困群众能否按时达标脱贫关乎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近年来,红花集镇党委、镇政府聚焦脱贫攻坚工作重点,确保全镇贫困户如期脱贫。

全面排查、确保数据精准。该镇按照“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的工作要求,将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特困户、大病户等困难群体按照“重点关注户”“平时关注户”“定期关注户”进行分类管理,实现精准监管。定期组织人员对所有贫困户进行数据核查,及时做到动态调整,确保数据精准。

扎实开展问题排查,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结合聚焦扶贫领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及五个专项治理,对照各村实际,扎实开展问题排查,做到举一反三;对于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落实责任到人,逐一销号清零。对于能立行立改的,做到立行立改,对于当天不能整改的,划定整改时限进行整改。截至目前,全镇共排查问题26项,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

发展扶贫产业,提高带贫能力。产业是农村长远发展之基,是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近年来,该镇始终把特色产业助农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产业扶贫基地4个,带动贫困户631户,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建设扶贫车间7个,带动贫困人口131人,平均月工资2000元,每户年增收2万余元,增强了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靠产业脱贫之路。

抓好政策落实,确保收入稳定增长。统筹实施金融扶贫、光伏扶贫、危房改造,用好教育、医疗、社会兜底保障政策。1387户贫困户享受企带企用,按照信用等级每年每户可增收400至2000元,187户享受个贷个用,累计放款920万元用于发展生产;建设光伏发电站7个,带动贫困户973户,每年每户可增收3000元左右;投入1116.8万元完成843户危房改造;教育扶贫、慢性病卡办理、安全饮水、签约医生、广电扶贫均已全覆盖。

聚焦“先锋示范”带动工程

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动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只要充分调动各方人才的积极性,很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红花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远俊华说。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该镇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党员群众这个坚强后盾,注重发挥各类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鼓励他们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先锋、打头阵、立战功,带动和引领群众走共同致富之路。

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结合村“两委”换届,吸纳优秀大学生村干部、村致富能手、退伍转业军人充实到村“两委”队伍中来,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能力不足、工作不在状态的村“两委”成员,有效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双带能力”。

发挥驻村工作队“攻坚队”作用。充分发挥26个驻村工作队的作用,结成“一帮一”对子,挖“穷根”,找贫源,帮助各村抓好班子、建好队伍,帮助谋划思路、富民强村,帮助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帮助服务群众、促进和谐。几年来,村里面貌变了,群众生活富了,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贫困村还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成功带动贫困户脱贫摘帽。

发挥各类人才“助推器”作用。大力实施人才返乡创业战略规划,积极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发展创业,让人才成为脱贫攻坚的“撬动杆”,以“造血”的方式引导扶持贫困户搞产业、上项目。

聚焦“四个不摘”

打通小康路上最后一公里

贫困群众还有啥需求?哪些产业能长期有效带贫?如何避免脱贫后返贫……近段时间以来,红花集镇党员干部和驻村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与村干部和困难群众促膝交谈,为决战脱贫攻坚集思广益。

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构建脱贫富民长效机制。该镇持续发挥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严格执行一把手负总责,脱贫责任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负主要责任,在持续巩固发展脱贫成果上久久为功,对全镇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进行细化量化,做到责任到位、任务到位、工作到位。

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全面夯实脱贫富民基础。按照“普惠+特惠”的原则,着力巩固提升产业、金融、健康等脱贫成效,切实做到力度不减、标准不降。

坚持摘帽不摘帮扶,汇聚脱贫富民强大合力。始终将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并举并重,同向发力、多管齐下。坚持人员不撤、包抓不变,整合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所在村的县、乡“两代表一委员”和企业对接帮扶,村民小组组长、全体党员等力量形成工作合力,镇领导以上率下,深入一线,督促指导脱贫富民工作,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坚持摘帽不摘监管,不断巩固脱贫富民成效。坚持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公开透明,扎实推行镇村“两级公开”制度,加大财政监督力度,严格资金拨付程序,确保了扶贫资金运行安全规范。

西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红花集镇党委书记张国玉表示,镇党委、镇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脱贫攻坚指示精神,持续以党建引领脱贫为总抓手,努力把党组织建成脱贫堡垒、把党员打造成脱贫先锋、把群众培养成脱贫模范,以钉钉子精神,以决战决胜勇气,向脱贫攻坚冲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向省委、市委、县委和全镇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