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如果祖国需要,我还要再上战场————访商水县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叶民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

2020-11-19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王锦春 付永奇

他,出身贫寒,少时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他,17岁参军,18岁入朝作战,成为部队里的“小鬼”;

他,历任战士、司机、班长、机枪手;

他,作战英勇,三次负伤,差点牺牲在战场;

他,忠诚、勇敢、坚强,火线入党,荣立二等功;

他,退伍不退色,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被评为“十好干部”“优秀党员”;

他就是商水县黄寨镇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叶民。

商水县黄寨镇杨营村位于商水县最东部,距项城市只有几公里。初冬的一个下午,我们来到这个干净美丽的小村庄。

小院不大,阳光明媚。坐在院中的小方凳上,有点耳聋的李叶民大声给记者讲述了他所经历的抗美援朝的故事。

如果3个月接不到我的信,我就可能牺牲了

李叶民1950年3月应征入伍。1951年4月,他所在的县大队2连接到抗美援朝的作战任务,作为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

抗美援朝,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作战,困难和危险无处不在。那年4月,李叶民的父亲得到消息后有点担心,急切地想和他见上一面。

其父亲来到商水县城县大队驻地,得知部队已经出发,好像正在淮阳白楼乡休整。他急忙赶到淮阳,又晚了一步,部队已经向许昌进发了。

没能见上儿子的父亲,心中充满失望、后悔,只得忐忑地回到家中。

此时,李叶民和战友们已经跨过了鸭绿江,冒着敌机轰炸昼伏夜行向阵地急行军。历经10多天,他们终于来到开城前线,被编入彭德怀元帅麾下的63军189师567团。

到达阵地,所有战士都写下了决心书,并向家中写了信。李叶民不识字,让战友代他写时说:“这里条件艰苦,战斗激烈,以后我每月给家里写一封信报平安,如果3个月没见信,我就可能牺牲了……”

朝鲜天气极其恶劣,部队在零下20°C左右的严寒下,穿的是单薄的胶鞋,行军中鞋里灌了许多雪水,直至脚上结冰,鞋袜和脚都冻到一起。由于美军飞机天天侦察,随时轰炸,使得朝鲜战场没有前后防之分,这让志愿军后勤保障效率大为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李叶民和大多数战士一样,往家写了一封信后,就全身心投入了战斗,再没有时间和条件写信寄信了。

他的父亲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一直提心吊胆,常为儿子的生死未卜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血染朝鲜大地,我们连142人仅剩下37人

1951年11月12日,李叶民所在部队接到“守护大德山”的指令后,不顾劳累,昼夜兼程,一天步行挺进140多华里,于11月13日,准时到达大德山。

11月14日14时,在9号阵地,敌人发起第一次进攻,战士们潜伏在战壕里,等待发起进攻的号令。当距离敌人15米左右时,连长吕守金发出进攻的号令。瞬间炮火连天,左右前后枪炮声不断。当时大家脑海里根本没有想着能够活着回来,都抱着“打死1个够本,打死两个赚1个”的想法,与敌人死磕到底。

李叶民和三名战友使用一挺机关枪,他动作麻利负责压弹,大拇指被磨得鲜血直流,整个弹壳上都是血,但他压弹速度一点没减。机枪手是敌人射杀的重点对象,敌军的一排排子弹射向阵地,炮弹一发接着一发在身边爆炸。他和战友们毫不畏惧,群情激昂,显示出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战友牺牲了,李叶民站起身,毫不犹豫,端起带血的机枪,对准敌人猛烈扫射。

晚上6点半,李叶民所在的八号小组部队接到指挥所的命令,转移战场,绕到敌军右侧,抢占有利地形,从右翼对敌军实施打击。连长吕守金带领30多名战友,趁着天色渐黑,到达敌军右翼后,为了节省子弹,命令靠近点再打。李叶民和战友按照连长命令,慢慢地向前爬,70米、50米、30米……“打!”连长大喊一声,李叶民打开手榴弹盖子时,用牙咬住向外一拧,扣出拉线,用尽全身力气往下扔,清楚地看见手榴弹冒着白烟在敌群中爆炸。其他战友用迫击炮、机关枪等对敌军突然开火,正面迎敌的战友大喊“冲啊”跃出战壕。冲锋号响彻了大德山,残敌面对我军的强大攻势,纷纷向南逃窜,进入一个山洼坑,经过近5个小时的激战,他们击退敌军8次反扑,取得了保卫大德山的全面胜利。

当时,最艰苦的战斗是五次战役。他们和敌人展开拉锯战,经过“三占”“三退”“三攻”,打了28天,终于用鲜血夺回了山头、守住了阵地。最惨烈的战斗当数攻打白鹤山,全连142名志愿军战士牺牲105名,仅剩下37人。

“我们班的战士除了班长21岁,其他都不到20岁,他们大都在战斗中牺牲了。”李叶民讲到此处,眼眶湿润,声音颤抖,“每当回忆起白鹤山战斗,我就全身发冷,为牺牲的战友难过”!

抗美援朝战场,李叶民多处负伤,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左肩,胳膊、肚子、膝盖上现在还留有伤疤。由于对党忠诚,意志坚强,作战勇敢,他先后6次受到嘉奖,荣立二等功一次,并于1952年6月8日,在战场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都说我是个命大的人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头可断,血可流,宁愿粉身碎骨,决不屈膝投降,背叛祖国……”李叶民现在还能熟悉地背诵出他在战场上写下并咬破中指按下血印的决心书。

在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的朝鲜战场,中国军队只能和敌人打“近战”“雨战”“夜战”“穿插战”,即便如此,志愿军队仍付出巨大的牺牲。在朝一年多的战斗中,写过决心书、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李叶民也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1951年4月18日,他所在的部队作为第二批入朝军队于当日晚上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在敌人飞机一路相伴狂轰滥炸下向前沿阵地挺进。他们每人背6斤炒面, 5斤水,一个小背包。作为机枪手,李叶民还和战友轮换背了一个重18斤的轻机枪枪身。

当时朝鲜天气寒冷,许多积雪还未融化,道路泥泞。为避开敌人飞机,他们晚上5点出发上路,天明在山洞或百姓家休息。每天130华里的行军,一直连续走了10个夜晚才到达开城前线。这中间许多战友由于遭到敌机轰炸而牺牲,许多战友因劳累而掉队。

当时,年仅18岁的李叶民营养不良,身体瘦弱,连续夜间急行军让他身体消耗很大。在第七个晚上,寒冷夜晚急行军时,他支持不住休克倒在雪地里。无奈之下,战友把他拖到山路边一个稻草堆边,用稻草把他掩盖起来,希望天明之后能获得路人相救。“躺在那里,如果不被冻死,醒过来人地生疏的,也很难活命。”李叶民说。

细心的营长在行军途中发现少了一名小战士,问清情况后就让连长骑着他的马去找李叶民。连长带着一个战士找到李叶民时,他已经清醒过来,有了知觉。于是,他躲过一劫又回到了行军的队伍。

另一次危险的经历更让他刻骨铭心。

1951年11月13日晚,守护大德山的战斗十分胶着,敌我双方互有攻守。当天晚上战争打响后,他和战友英勇顽强,一轮又一轮地阻击着敌人的进攻。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敌人的一颗炮弹突然在他们附近爆炸,李叶民受伤了,满身是血,战壕里泥土被炸起几十米高,瞬间把李叶民全身埋在土堆里。战斗小组组长陈少星见状,赶紧跑过去,连扒带拽把李叶民从土堆里扒出来。待他完全清醒过来时发现,战壕里躺着几十名牺牲的战友,来自沈丘县的战友李建停下巴被炸飞了,另一名他熟悉的来自周口的战友也英勇牺牲。

“整个战场厮杀声不断,到处是血,我军伤亡很大,我虽拣回一条命,但膝盖、腹部等处受了伤,住院治疗了20多天。”讲到此处,李叶民端茶杯的手颤抖起来。

“战争是残酷的,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但是为了国家,我们甘愿牺牲。如果祖国需要,我还能再上战场打敌人!”放下茶杯,李叶民郑重地说。

我是退伍兵,更应该听党话、感党恩,多为村里作贡献

1957年4月,当兵8年的李叶民光荣复员回到杨营村老家。

他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隐瞒荣立战功的事情,先后担任生产队长、大队民兵连长、治安主任等职务。由于工作负责,不怕吃苦,没有私心,乐于助人,群众威信高,公社选拔他到机械厂担任厂长。在工厂的几年间,他跟工人一样,下车间、上机床,与工人同甘共苦,在生产、生活中不搞任何特殊。白天工作一天,夜间还义务巡逻。每天上班前,他都会将厂区的卫生打扫一遍。工人们都说他当过兵打过仗,跟其他的领导就是不一样:能吃苦、讲奉献、无私心、心系群众、没官架子。

机械厂解散后,他又回到村里担任生产队长。他带领着社员一起生产劳动、赶牛耕地、摇耧播种、打场扬场,什么农活都干,脏活累活抢着干。当他给社员分东西时,好的先分给其他社员,他要没有人愿意要的那份儿。他说:“什么吃亏不吃亏,我是党员,是队长,就应该这样做,不能多分队里一点东西。”由于他大公无私,黄寨公社把他评为“十好干部”“优秀党员”。

土地承包到户后,李叶民从生产队长变成了村民组长,工作负担一下子就减轻了不少。但他满脑子还是村民的事儿,种什么粮食多增收,种什么经济作物多卖钱。他看电视、看报纸、走市场,收集信息,带领村民种烟叶、种西瓜,推广麦瓜、麦烟套种,村民们的收入成倍增长,李叶民带领的村民组也成为杨营村最富裕的村民组。

现在,李叶民已年近九旬,但他依然经常为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娃娃们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思想意识。他说:“现在种地不交公粮,还有补贴;孩子上学不花钱,学校还有营养餐;生病国家有补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水泥路都修到了家门口,农村生活环境一点都不比城里差。这都是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

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李叶民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责任编辑:袁甜甜]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