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4日
第06版:沙颍文艺

百代高标 千秋丛碧

——《平复帖》前的遐思

西晋陆机《平复帖》

张恩岭

“五一”期间,我来到了北京故宫的武英殿。

“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正在这里举行。

张伯驹,河南周口项城市人,是集卓越词人、收藏家、戏剧家、书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大家,也是周口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他所捐献的中国古代珍贵书画中的33件套,就在这里展出。

武英殿巍峨壮丽,庄严肃穆。殿内,穹顶高悬,灯光幽然。举步入殿,油然生出神秘而又神圣的感觉。

我屏声静气,缓步右拐,踩着松软的地毯,仅仅走了十几步,却如跨过了1700余年的时光长廊。穿越、倒流,真的有了这种情景和感受。

晶莹剔透的玻璃柜里面展出的是晋朝陆机的《平复帖》,她被誉为“中华第一帖”,不仅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走到玻璃柜前,我俯下身来。

啊!《平复帖》,30多年来,从我开始研究张伯驹以来,从各种画册里,我端详了多少遍您的影像啊,每一闭眼,您那手帕大小的轮廓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而今天,真的面对您那本真的面容时,我还是感到惊奇、惊喜和震撼!

原来,《平复帖》虽只有手帕大小,但被收藏以后,历经千秋以来多少将相公卿、才子名士的钤盖印章、题写跋语,就渐渐铺展接长,变成了一幅长长的书卷横轴。《平复帖》右侧,外接长约尺许的纸巾上,钤有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红色印章十余枚,那印泥之色,鲜亮如昨。《平复帖》左侧,历代名人的印章和跋文使《平复帖》卷幅越来越长,至今天,已成为竖约近尺、横为两米有余的烜赫巨卷。仅张伯驹先生一人,除了亲题跋文以外还一连在手卷上盖了7枚印章。这7枚印章分别是:张伯驹父珍藏印、京兆、张伯驹珍藏印、丛碧主人、张伯驹印、平复堂印、伯驹。由此可见张伯驹先生的欣喜之情。而那些题跋文或长或短,无不字迹历历,或庄重,或潇洒,或龙飞凤舞,或笔笔如雕,堪称一幅幅书法艺术精品,组成了一幅中国历史文化辉煌灿烂的雄文画卷,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这种感受是看任何画册上的《平复帖》印像所无可比拟的。特别是那鲜红通透的印色和黑亮的墨迹,栩栩如生,并无千年旧迹之感,依然墨香扑面,似在和今人对面交流,令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

无怪乎文化大家王世襄先生说,当年他从张伯驹家小心翼翼捧回《平复帖》后,每次观看都要等天气晴朗之时,铺好白毡子和高丽纸,洗干净手,戴上白手套,才静心屏息地打开手卷。

看完《平复帖》,我轻移脚步,再看《游春图》《上阳台帖》《诸上座帖》《雪江归棹图》《王蜀宫妓图》……一件件国宝,无不恢宏壮丽、美不胜收,每一幅法书,每一幅山水,每一幅人物和花鸟,虽如过眼云烟,但又都在和你诉说着一段段悠悠历史,或雄浑或悲壮、或飘逸或凄美的故事,让你的心灵在“思接千载,精鹜八极”的遐思中悄悄地净化和升华。

我想到了当年张伯驹三求《平复帖》的故事……

我想到了1941年,张伯驹先生被绑架,面对“撕票”风险之时的铿锵话语:“宁死魔窟,决不能变卖《平复帖》。”后来,他又解释说此话的初心:“如果卖了此帖,又不幸流失国外,即使我活了下来,还有什么意义,我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我想到了张伯驹夫妇避难西安,一路上提心吊胆保护《平复帖》的日日夜夜……

我想到了张伯驹1956年将《平复帖》等8件国宝捐献给国家时掷地有声的话语:“予所收蓄,永存吾土。”

什么叫爱国情怀?什么是君子人格?

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张伯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武英殿前,苍松巍然,夕阳的金辉默默地照进了武英殿。我的心,也从千载遐思中回到了明媚的春日。

“百代高标,千秋丛碧”,张伯驹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高标,是时代的一个高标。

这样的高标,我是难以企及的,但我愿意向着这个高标走去,也愿时代的大潮涌向高标,千秋如碧!②8

2018-05-04 ——《平复帖》前的遐思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846.html 1 百代高标 千秋丛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