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6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夯实强国之基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记者 张洪涛

70年沧海桑田,教育事业翻开壮丽画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就我市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的教育事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教育的“硬件”“软件”都有着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各类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基础教育强基固本效应持续增强,高中教育高奏凯歌,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

据《周口地区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全市仅有1063所小学,在校生180041人、教职工4276人;9所初中,在校生3113人、教职工174人;1所高中,在校生97人、教职工12人。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市的教育事业旧貌换新颜。现在,全市4706所各级各类学校遍布城乡,教育人口达到231万人,教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0.52%,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70年来,我市所有县市区全面实现了“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70年来,我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上学;70年来,我市高中教育实现了大踏步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61%,比全国(88.8%)高1.81个百分点;70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实现突破,2012年至2018年,全市职业院校累计输送合格毕业生15.61万人。

如今,经过70年的发展,我市教育事业书写了“奋进之笔”,教育事业发展的红利正在惠及千家万户。

教育发展是重中之重

华夏先驱地,六千年文明重教风长。我市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教育的发展依旧是重中之重。

据《周口地区教育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接管旧小学,在“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方针指导下,每区设县立完全小学1所,每乡设中心小学1所。到1952年,小学已经由1950年的1063所发展到1795所,在校生由18万人发展到39.85万人。

此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教育发展的红利,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来抓,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委书记刘继标多次召开会议,围绕钱从哪里来、学校怎么建、质量怎么提、品牌怎么创等方面,为振兴周口教育开出了“良方”。

市长丁福浩多次深入教育工作一线调研,实地了解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教育问题,为教育发展多方奔走。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周口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周口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完善全市基础教育保障机制的意见》等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幼有所育” 成为现实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是重要的民生。特别是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成长发展有很大作用。

日前,记者跟随市教育体育调研组来到扶沟县实验幼儿园,这里干净整洁的环境、一应俱全的教学设施让人耳目一新。干净明亮的教室、专门为孩子准备的游戏道具、操场上的新式滑梯……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成长,享受到了和大城市幼儿园一样的教育。

截至目前,我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2%,比全省(88.13%)高0.07个百分点,比全国(81.7%)高6.5个百分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学前教育是什么状况呢?据《周口地区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幼儿教育逐步发展,地直两所幼儿园自建园起,每年为全区幼儿园教师作示范性、公开课教育。到1990年,全市各类幼儿园达392所(包括学前班),在校幼儿11.17万人。

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坚持走“广覆盖保基本”、公办民办并举、改建新建同步之路,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学前教育规模扩展工程,在着力办好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服务,实现了“幼有所育”。

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明艳的校园、开阔的操场、朝气蓬勃的师生……如今,在周口的城区和乡村,学校成为最亮眼的风景,曾经破败不堪的教室和校园已经或即将成为历史。

这是我市不遗余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果,农村的孩子像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同等教学资源。为缩小校际差距,我市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和中小学食堂建设工程等,不断改善学校硬件。同时,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师资水平等措施,加强学校软件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如今,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和初中数量有限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遍布城乡的中小学、功能齐全的教室、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正在为义务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走城区学校扩容、农村学校“瘦身”之路,把中小学校的布局调优、规模调大,基本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布局体系。2012年,我市小学、普通中学在校生分别为134.44万人、84.19万人。2018年,小学、普通中学在校生分别为93.59万人、68.04万人。小学和初中净入学率均达到100%。今年,7县1市将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

高中教育熠熠生辉

今年,我市高考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郸城一高、淮阳中学、扶沟高中等一批名校为国家又输送了一批优秀学子。

今年8月6日,全市100多名优秀学生代表齐聚周口中心城区参加全市优秀学子座谈会。往年考入清华、北大的优秀学生代表,今年即将走入大学校园的高中毕业生代表,满怀深情地畅谈家国情怀,畅想周口的美好明天。

高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顶端,也是检测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口,同时又是高等教育的入口,还要接受全国高考的统一评价。

据《周口地区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区仅省立淮阳中学有高中2个班、学生79人,不能满足高等院校招生需要。1953年重点发展高中,至1957年发展到9所。1961年至1963年,调整高中布局,由1960年的16所压缩到9所,在校生由6053人减少到3664人。1990年,全区有高中69所,在校生3.43万人,升学率由1977年的2.87%上升到15.69%(包括中专)。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当时的周口地区报考52203人,大专院校录取363人,中等专业学校录取1140人,录取率仅为2.88%。1978年,周口地区报考45206人,大专院校录取917人,中等专业学校录取1277人,录取率为4.85%。

之后,经过10多年的发展,周口的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和环境不断改善提升。1990年,全区高考报考17507人,录取2808人,录取率16.04%。2000年周口撤地设市以后,周口高中教育更是获得了长足发展。

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历来高度重视,把高中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了教育工作优先考虑、教育困难优先解决。在高中教育发展上,坚持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高中学校研究解决高中教育问题,为高中教育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高中教育成绩斐然。截至目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61%,比全国(88.8%)高1.81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全市50多万人升入高等院校,其中,592名优秀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郸城一高等一批高中教育品牌越擦越亮。

如今,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周口教育的一张金字招牌,一批具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高中品牌学校活跃在广袤的豫东平原。

职业教育硕果累累

今年5月9日,在2019年周口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我市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代表现场展示技能,展现了我市职教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启动仪式上,学生们有的表演雕刻技艺、有的展示拉面制作技术、有的展示蛋糕制作过程……他们精彩的展示吸引了众多与会人员驻足观看。“我初中毕业后选择到职业院校学习食品加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一技之长,将来为就业做准备。”学生代表王艳婷说。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通向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据《周口地区教育志》记载,1990年,全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只有21所,在校生仅6573人。这些数字清楚地说明了当时我市职业教育的状况。

2008年,我市全面吹响了职业教育攻坚的号角,全力助推周口职业教育迎头赶上。随着职教攻坚的深入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快车道。

如今,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2012年至2018年,全市职业院校累计输送合格毕业生15.61万人,为企业培训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1万人。周口技工、西华的哥、沈丘物流、项城防水,一个个职教品牌享誉全国。升专、升本工作进展顺利,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成功升本,更名为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成为河南省第一家职业院校本科大学,并圆满完成首届本科招生任务,实现了周口高等教育里程碑式的突破。

办学条件天翻地覆

“以前的教学条件极为艰苦,教室也破旧不堪,晚自习还用煤油灯。第二天早晨,学生能从鼻孔里揉出一团黑乎乎的油灰来。”今年70岁的邹勉是扶沟县城郊乡一名退休教师,她和新中国同龄,见证了我市教育事业70年的变化。

说起变化,邹勉满心欢喜地说:“如今,从晚自习用的煤油灯,发展到节能灯;从残缺破旧的桌椅板凳,发展到功能齐全的课桌椅子;从简陋的教室,发展到现代化的教学楼……现在还有学校用电脑进行信息化教育,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啊。”

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沈丘县新区实验小学高标准配备了图书室、实验室、音体美功能室,学生在这里享受到了良好的教学资源。“条件比城里学校还好!”如今,这所学校给村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和自豪。

沈丘县新区实验小学办学条件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变化的一个缩影。

1982年,当时的周口地区教育局确定了公社重点中心小学190所。当时,周口地区的小学办学条件很差,大多存在着“三土现象”,即土凳子、土台子、土屋子里坐着孩子。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三土现象”在1983年后逐渐消失。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8年,我市中小学、职业学校校舍面积分别达到1626.17万平方米、100.38万平方米,在很多地方实现了“最好的建筑是校园”。信息化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改薄、城镇学校扩容、“两类学校”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等一系列惠民惠教工程,城乡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大班额比例由去年的19.31%降到了15.51%,超大班额比例由10.14%降到了5.02%,全市教育正实现从“有”到“好”的历史性转变。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70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70年来,我市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上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最美教师、优秀教师、文明教师等新时代教育楷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逐年增加,全市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学前教育更加普惠,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高中教育品牌越擦越亮,职业教育实现突破,各级各类学校的“软”“硬”件不断完善,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驶入了快车道。①6

2019-09-06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77834.html 1 夯实强国之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