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1日
第06版:人物·文化 PDF版

《清明上河图》在淮阳的经历

李乃庆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它的第一次劫难则发生在今河南淮阳。

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年~1145年)完成歌颂太平盛世鸿幅巨作《清明上河图》后,首先将它呈献宋徽宗。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不久,宋徽宗将此图赐予了喜爱收藏的向子韶。

向子韶(?~1128年),字和卿,河南开封人,为宋神宗赵顼向皇后的本家侄子,北宋名相向敏中的玄孙。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5岁入最高学府太学,元符三年庚辰科(1100年)中进士。崇宁三年(1104年),向子韶由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判官任满,调到吴江任知县。

向子韶到吴江时,苏州一带正在流行私铸冥币。关于冥币,因百姓沿袭埋物祭地、散币送葬的风俗,使冥币成为祭祀时生者对死者思念的载体,大为盛行。编撰《资治通鉴》的宋人司马光曾大力批驳唐人王玙宗祠祭祀之行为,说:“焚纸钱似巫术,让习礼者羞耻。”所以,在宋朝,冥币是有所限制的,私铸冥币更是迷信、违法的事。然而,苏州知州许光凝碍于民俗,对这件事听之任之。向子韶知道后,立即在吴江境内发了禁令,严禁私铸冥币,同时向许光凝上书,讲明利害关系。后来,朝廷果然派人来追究此事,其他各县都把责任推到知州身上,而向子韶既没有争辩,也没有出示当初给知州上书的底稿,他这种态度使许光凝十分感动。结果,从知州到其他各县知县,都不同程度受到降级处分,唯独向子韶一人没有受处分。从中可看出,向子韶为人谨慎、清正明恕的一面。

大观元年(1107年),苏州地区实行25户人家为一个大保,进行集中管理。知州孙杰召集各县知县来商议,提出每一大保建一个鼓楼,安排5名保丁进行巡视警戒,一旦发生偷盗抢劫就击鼓,互相通知。向子韶不赞成这种做法,说:“斗争会从这件事上开始。”他认为,一个大保才25户人家,如此稠密地设置鼓楼实在是劳民伤财,何况保丁平时无事可干,倘若无事生非起来,很容易发生争斗,社会反而将不得安宁。台面上一时争论不下,别的知县都劝他不如先答应下来,回去办不办是自己的事情。向子韶认为,阳奉阴违不是大丈夫所为,答应了回去不办,是对上司的大不敬,会犯违令罪的。他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并详细陈述理由,主张防盗问题上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切不可采取劳民伤财、留下隐患的策略。经过一个多月的争执,最后,知州接受了他的意见,停止一保一楼计划。从中亦可看出,向子韶为官尽责、实事求是、不阿谀奉承的一面。

大观三年(1109年),向子韶调任开封府右曹参军。靖康年间(1126年~1127年)开始担任淮宁(今淮阳)府知府。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金兵所向披靡,进犯淮宁,向子韶率领部下,坚守城池(今淮阳城)。城内有审时度势者劝向子韶弃城避去,他大声疾呼:“汝等坟墓之国,去此何之,吾与汝当死守!”意思为:“这里是你们的祖坟所在地,离开了这里。你们能到哪里去安身?我一定和大家一起死守这块地方。”他劝导百姓要对故土和宗墓有忠爱眷恋之心,鼓动士兵誓死抗敌,永不言弃。他的英勇气概,激发了百姓保卫家乡的激情。当时,守军只有4000多人,守将岳景绶本想放弃淮宁城,率领军士和百姓撤往南宋高宗赵构所在的江浙一带。向子韶不同意,认为如果各地都这样遇到金兵就跑,哪里还有国家的安宁,而且也不符合尽职守土的为官之道。经他极力劝说,岳景绶决定留下守城,后来在领兵迎敌中奋战至死。

金兵日夜攻城,向子韶亲自披挂上阵指挥,冒着箭林石雨与金兵殊死搏斗,同时派遣弟弟领兵杀开血路,去东京留守使宗泽那里搬救兵。无奈救兵还未到援,城就被金兵攻破了。向子韶继续率领军民与金兵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最终英勇就义。向子韶全家除了一个弟弟刚去唐州(今河南唐河)任知县,一个6岁儿子幸存外,他的三个弟弟子率、子衮、子家等皆遇害。向子韶的事迹得到朝廷褒彰,追封他为通议大夫,谥号忠毅,对他家殉难的其他6人亦进行了追封。

金兵破城灭门后,《清明上河图》被金人夺去,这是该图的第一次劫难——从官府流入兵火之中。淮宁府知府向子韶是宋时收藏该图的最后一位藏家。

2022-02-21 李乃庆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60005.html 1 《清明上河图》在淮阳的经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