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6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淮阳区:特色产业活力旺盛 群众增收底气十足

本报讯 (记者 侯俊豫 通讯员 付世桢) 近日,在淮阳区郑集乡西红柿种植基地,薛庄行政村监测户薛来前承包的大棚里,工人忙着采摘、筛选、贴标、装箱、包装、装车,一箱箱西红柿从这里发出,流向郑州市民的餐桌。

“这样的大棚占地2亩,每年种植两茬西红柿,一茬3000余株,每株产果10余斤,亩产6万余斤。承包菜棚的群众有35户,除去承包费用,每户一年净收入七八万元,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让群众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薛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薛成介绍。

近年来,淮阳区聚焦“守底线、固成果、抓衔接、促振兴”,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注重规划强引领、科技创新强支撑、利益联结强带动,持续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淮阳区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黄花菜、优质大蒜、高油酸花生、西红柿等特色农业种植,通过要素聚集强链、业态创新优链、科技创新补链和加工流通延链,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农业产业园、产业强乡(镇),推动农业产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投资37.5亿元,建设西红柿融合示范园、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板材加工产业园、教育用品产业园、电商物流产业园、物流快递产业园,建立集良种繁育、种植包装、冷藏保鲜、精深加工、农超对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特色农产品“吃干榨尽”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农业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广精益制造和柔性生产,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9家、市级15家。建设蔬菜种植温室大棚、食用菌种植大棚501个,积极打造优质蔬菜、食用菌种植基地,带动脱贫户2000余人就近务工,人均年收入1.8万元。投资5.3亿元,建设西红柿产业融合示范园,农户承包,园区收购,产品热销,供不应求,成功创建河南省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园。

依托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在白楼镇大郝村果园,科技特派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白团辉为群众认真讲解果树栽培管理知识,针对园区桃品种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推荐河南农业大学选育的黄水蜜桃、中油桃14号等,帮助果农更新果树品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与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选派农业技术人员100余名,开展包村服务农业生产活动,实施区校合作、科技特派员项目,举办农业技术讲座,扶持优良品种选育,科学规范施肥用药,实现降本增效、节能节肥,有效促进农业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7个,推广新技术25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普及率在95%以上,年增收粮食2000余万斤、油料400余万斤,有力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利益联结,带动农户致富增收。走进葛店乡朱庄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错落有致的高效农业大棚。该村发展高效农业大棚108个,棚内香芹长势喜人,村民忙着采摘、装车,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为解决种植缺技术、销售无渠道等问题,该乡创新农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北京新发地+奥博农业合作社+农户”的蔬菜种植基地,采用“统一供应良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结算”模式,帮扶群众高效种植、统一销售。葛店乡副乡长李若水介绍,该乡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村委会+合作社+脱贫户”模式,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65家,种植山药1200余亩、辣椒500余亩、黄桃300余亩,种植总面积5400余亩,为群众提供岗位1200余个,有劳动能力的群众通过技术培训,可直接参与种植基地的生产,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

淮阳区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就地务工、股份合作等联农带农模式,推动脱贫户、监测户与各类经营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将新型经营主体扶持与联农带农效果紧密挂钩,形成企业、农业合作社和脱贫户、监测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实行“双绑”机制,成立区农投公司,组建乡镇农业合作社19个、村级农业合作社467个,整村土地流转3万余亩,探索“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方式,开创“集体经济保收益、产业兴旺民得利”新模式,与北京广远果蔬、河南鑫芳、中央厨房签订购销协议,确保“种得好、卖得出、销得畅、农户增收有保障”,带动农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实现“群众得就业、集体得收入、乡镇得税收、公司得资产、区域得发展、基础得夯实”的六赢效果。②12

2023-04-06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97844.html 1 淮阳区:特色产业活力旺盛 群众增收底气十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