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7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母亲的味道之豆糁饼子

晨之风

困难的年代里,尽管生活条件和现在错得远,但是在记忆里,贫瘠的土地上生产出的粮食,在母亲手里总能换个样子成为“美食”。我很惊叹母亲能让普通的黄豆发生奇妙的变化,焕发出承载着岁月力量的风味。她做的豆糁饼子简直就是童年记忆里“美食”中的佼佼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多人对豆糁饼子都不陌生,它和酱豆子一样,也是那个年代的“美食”。酱豆子和豆糁饼子成了河南豫东地域的特产,竟然还成了含有文化底蕴的食物。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过去母亲们看似不经意做的“美食”据说还成了非遗备选项。

农历四月份做豆糁饼子最好,这个时候天气转暖,杨絮还没有飞起来,苍蝇还没有大量滋生。之所以选在这个时间段有两种考虑,一是做豆糁饼子需要发酵,发酵有温度要求,温度太低不行。二是做成的豆糁饼子需要晾晒,有杨絮不行,苍蝇多了也不行,容易生蛆。我第一次吃的豆糁饼子是姥姥做的,感觉好吃,但是不知道咋做出来的。后来,终于赶上姥姥做豆糁饼子,算是见证了这种“美食”的制作全过程。再后来,我成为母亲的助手,参与制作豆糁饼子。

要制作美味的豆糁饼子,当然要选用上等的黄豆作原料。不过在过去,上等的黄豆大都是用来做种子的,所以一些品相不太好的黄豆,甚至虫蛀的、秕豆子就拿来做豆糁饼子了。除了选好黄豆,还要准备好食用盐、辣椒、调料。那时候,家里面的食用盐都是大盐疙瘩,后来才知道这种盐不能直接食用,是工业用盐,需要将其加工后,过滤除去杂质,直到盐的颜色变成洁白才可食用。那个时候,辣椒不成问题,调料都是自己地里产的,用花椒籽子或者花椒干叶子,再找些茴香瓣子。

豆糁饼子从备料到制作完成,绝对没有任何的食品添加剂介入。母亲先把泡好的黄豆上锅煮,不能煮得烂了,要把握好火候。把煮好的豆子捞出来,稍微降温后,装到很厚的布袋里,扎紧袋子口,趁着余热放到麦糠窝里,上面盖上厚厚的麦糠,再压上几块砖头,这是确保煮熟的豆子迅速发酵。豆子发酵的时间要根据温度高低决定,温度低,需要的时间就长些。过一段时间,打开布袋看看,如果豆子上面长满了黏稠的白“丝线”,发出一股特殊的臭味儿,这就差不多了。那些“丝线”其实是菌丝,是发酵产生的。就因为这“臭味儿”,所以豆糁饼子又叫“臭豆糁饼子”。

豆子发酵完毕,选一个晴好的日子,母亲会先煮好调料汤,用盐、辣椒和花椒混合熬制而成。煮汤的同时,母亲把发酵好的豆子挖出来,把握好比例,放入食盐,用村里那个足有小孩大腿高的石臼捣碎,但又不能捣成豆泥,然后放到大盆里,再根据比例倒入调料汤,用手搅拌,反复揉搓,直到捣碎的豆子变成黏合度很高的状态。最后,把揉搓好的豆粒子拍成饼子,放到高粱秆做成的锅盖上,端到阳光下晾晒。做豆糁饼子那几天一定要关注天气,如果是阴天那就不能做。在太阳的暴晒下,豆糁饼子的颜色由浅变深,最后呈黑褐色,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豆酱味,豆糁饼子到此算是宣告做成了。晒干的豆糁饼子密封在塑料袋里,可以长年保存。

拿一块做好的豆糁饼子吃在嘴里,别有风味。发酵时间长短不一样,口感也会有差别。如果喜欢辣味儿,还可以在调料汤里加上切碎的辣椒丝,辣度全靠自己把握。那个时候,杂面馍难以下咽,为了能多吃点杂面馍,做豆糁饼子时,母亲总是放上大量的辣椒。豆糁饼子可以长期保存,咸辣兼备,利于进食,所以困难的年代里,竟成了我美好的记忆。

那个时候,上小学的我放学回家,抓起个凉杂面馍,掰块豆糁饼子,越嚼越香。嚼上了辣椒丝子,没准会辣得头上冒汗,就这样还一边吸溜嘴,一边大口咬馒头,那滋味似乎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还美。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讲究吃有机蔬菜,健康饮食。豆糁饼子渐渐被村人遗忘,年轻人更是不屑一顾。母亲年龄大了,也没有力气去做豆糁饼子了。后来,我在县城的超市里发现了真空包装的豆糁饼子,我欣喜地买回家。为了尽可能出味儿,妻子把豆糁饼子切成薄片装盘,放进油锅里爆炒,再兑入鸡蛋液,一股香味瞬间在厨房弥散开来。乍一吃,还不错,不过遗憾的是,最终也没吃出记忆中的味道。②8

2023-04-17 晨之风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98601.html 1 母亲的味道之豆糁饼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