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2日
第06版:副刊 PDF版

麦收印记

王向灵

又是一年麦收季,年年麦收各不同。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豫东沈丘农村,亲眼见证了小麦收割方式的演变,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农民来说,每年的小麦收割是件大事,同时也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小麦收割要经过镰刀割、架车拉、石磙碾这些工序。每到小麦成熟前四五天,农民朋友就忙着造场,准备镰刀、木杈、木锨等收麦工具。开镰后,你看那麦地里,男女老少只要是能拿动镰刀的一齐动手抢收,生怕遇到阴雨天致使即将到手的麦子发霉变质。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早出晚归,中午不回家,在地头吃罐饭、喝凉水。尤其那些缺劳力的家庭,夜里还要加班收割、拉麦。从收割到麦子入仓,家里两三个劳力的,收割五六亩麦子大致需要十天,有时甚至半个多月。等麦子收完,夏播收尾,农民朋友大都累得够呛,甚至要累得大病一场。小麦晒干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国家缴公粮。那时小麦平均单产200公斤左右,扣除应缴国家的,还有乡、村提留,再去掉种子、肥料、农药和耕作费用后就所剩无几了。

上世纪90年代,农村出现了小型收割机。这里说的小型收割机,可以说是“兼职”的,就是在手扶三轮或四轮拖拉机上临时装上割麦配套机件。这种收割机只能割掉麦秆,不能脱粒,收割一亩小麦需要半个多小时。虽然不用镰刀割了,但装车、脱粒等环节一个也不少。那时,由于农村条件还十分有限,小型收割机的数量并不多,有的农户等上几天也轮不到,有的农户怕花钱,干脆仍用镰刀收割。虽然如此,但小型收割机的出现,确实缩短了小麦收割时间,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小麦晒干后,虽然第一件事还是缴公粮,但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小麦种植科技含量逐年加大,平均单产已突破500公斤。由于各级农业发展银行千方百计保证小麦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农民朋友可以一手售粮一手领款,“打白条”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勤劳的汗水换来了沉甸甸的果实,收获的喜悦挂在每一个农民脸上。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唱起了主角,麦田里只闻机器声,少见人身影。麦子成熟后,人们坐在地头的树荫下,望着联合收割机从地这头跑到那头,再从那头跑回这头,一支烟工夫,整块麦地就只留下刺棱棱的麦茬了,干干净净的麦子从机器里吐出,等地头堆满一片扎不住口的麦袋时,农民朋友心里充盈着说不出的幸福和喜悦。

“快”的背后是农业机械化的大幅提升。据沈丘县农机局2015年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拥有各类大型农业机械超过20万台(套),总动力突破100万千瓦。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2.3%,在全国居先。小麦晒干后直接入仓,因为缴公粮的年代结束了,如愿意出售,国家实行敞开收购和保护价收购,不但家家户户不再缴纳各种费用,而且国家发给农民的种田补贴还逐年提高。

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沧桑巨变。从镰刀到小型收割机、“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再到收种“一条龙”,农民朋友劳动强度与日俱减,生活水平日趋提高。从白条收购到现款收购再到国家的种田补贴逐年提高,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出于对农村、农民、小麦收割的特别关注和一种别样情愫,每年麦收前后,我都要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拍摄了一些农民朋友忙碌、丰收的精彩瞬间,采写了一些新闻稿件。2015年6月,我采写的《沈丘县小麦收割农业机械唱“主角”》在《农民日报》发表。2016年6月采写的《河南沈丘:“三夏”农忙不再忙,全靠农机挑大梁》、2017年6月采写的《河南周口:夏收有了“田保姆”》均在《经济日报》发表。2022年5月,应光明日报社约稿,我提前连续几日深入小麦收割现场,通过一线实地采访,采写的新闻稿件《“麦罢”了》,在《光明日报》一版发表。同时,我采写的以“麦收”为主题的新闻稿件和散记,先后在《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周口日报》《粮油市场报》《新农村》《金融博览》等报刊发表。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麦收,是我永远的记忆。麦收,是我终生难割难舍的情和爱!③22

2023-06-02 王向灵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02996.html 1 麦收印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