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6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陆贽的“慎微观”

李华北

在唐德宗时期,有一名官员,名叫陆贽。他身为宰相,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品德高尚、廉洁从政、一心为民,公私分明、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德宗皇帝出于对陆贽的关爱,认为他“清慎太过”,便下了一道密旨给他,要他灵活一点,在清廉问题上“别太过分”,对他人的馈赠不必一概拒绝,可视礼而定,若是重礼则不收,若是如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然而,陆贽在回复皇上的密旨时说,“收重礼是受贿,收薄礼也是受贿”“贿道一开……必及金璧”。我们从陆贽的“慎微观”中,可以感悟到深刻的廉政哲理,可见他思想之洁、品德之纯、境界之高、为政之廉、做人之净、为民之清。

陆贽认为,不是“薄礼”“收亦无妨”,而是要“大防”。所谓“薄礼”,即“小礼”“轻礼”“微礼”,一旦尝到甜头,胆子会越来越大,以后送来的“厚礼”,也就敢收了。事物演变的规律往往是由小到大、从轻到重、从薄到厚,可谓起于“微”而至于“巨”。天下之事,必做于细;修身之要,必慎于微。古人曰:“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一个看手机的小动作足以酿成一场交通事故,一瓶酒一条烟就有可能把一个优秀干部推向腐败的污流。细枝末节上的大意,往往是败事之端。相反,细节上不舍尺寸之功,成功才不会失之于控。

在怎样看待收礼与受贿这个问题上,德宗皇帝认为“薄礼”“收亦无妨”,而陆贽认为“收重礼是受贿,收薄礼也是受贿”。这一定论的正确性在于“薄礼”是小腐败,“重礼”是大腐败,一切大腐败都出自小腐败的“母体”,“小者大之源,轻者重之端”。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收“薄礼”与“重礼”都是受贿。领导干部说一次大话,就毁一分形象;搞一次特殊,就损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一片民心。“微”不可忽略,“小”不可放过。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治党中,绝不以“大错不犯,小节无碍”原谅自己,不以“仅此一次,下不为例”放纵自己,不以“薄礼无妨,收点无啥”宽容自己,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以防微杜渐,多积尺寸之功,修养“金刚不坏之身”,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

陆贽认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这种防“微”理念,是陆贽“慎微观”的最高境界。对贿道,不能乱开口子,对“薄礼”不能乱收。明朝王廷相讲过一个“轿夫湿鞋”的故事,由此感悟“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时刻保持“穿新鞋”时的小心翼翼,坚决防止“湿第一脚”。要深知,第一道“防线”冲破了,就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打开了,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毫末之间的抉择,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谨慎与清醒,一丝一毫的“好处”,决定着对己的“害处”。良好的作风可以养成润物无声的规范行为,细末处的邪气会潜移默化侵蚀人生的底线,唯有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才能“浪击身不斜,沙打眼不迷”,一生清正为人民。

(作者单位:西华县公安局)

2025-02-26 李华北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68180.html 1 陆贽的“慎微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