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主要载体,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价值。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等重大决策部署,并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键”。
发展现状
近年来,周口坚持国际化视野、市场化理念,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这条“生命线”,始终把创新摆在建设周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位置,抢抓政策机遇期、窗口期,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周口现代化体系建设的“最大增量”。
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高新区创建提质增量。淮阳区、沈丘县、鹿邑县、商水县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二是创新载体不断丰富。2023年,全市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载体44家、省中试基地1家,新增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三是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2023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14家,新增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优秀场景2家、河南省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1家、河南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四是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大幅提升。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达73.59%,居全省第6位。五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3年底,全市拥有有效专利18619件,新增授权专利3046件,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3家。
产业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传统产业加快转型。297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投产运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60%。二是特色产业加速集聚。太康县锅炉制造、项城市医药、淮阳区塑料制品3个产业集群被评为河南省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1位。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乐普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项目相继投产达效,生物经济产业园化工园区通过省联席会议认定。郸城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项城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存在问题
一是创新攻关不够有力。我市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缺乏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支撑产业升级、引领前沿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短板。二是政策协同不够紧密。相关政策之间衔接不够畅通,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企业主体不够明确。战略任务与企业实际技术研发需求脱节。四是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研发投入结构存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比重低的特点,对科技创新缺乏持之以恒的支持和远景规划。五是人才队伍不够强大。在高端制造、研发和技术创新领域,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制约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六是政策激励不够明显。我市对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较为僵化单一。七是恶性竞争较为突出。一些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恶意降价,破坏了市场竞争环境、协作创新模式和收益分享制度。八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我市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部分传统产业仍处于低端水平,存在产能过剩现象,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对策建议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根本动力。一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力度。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推动优化存量、升级增量、重构体系,加快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夯实创新攻关技术支撑。要优先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终端零部件等优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保障重点产业创新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要针对一批共性技术问题,组织科研力量进行集中联合攻关,降低单打独斗的研发成本、时间成本、试错成本,为创新攻关接续研发创造条件,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三是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要积极引导企业视质量为生命、把品牌当灵魂,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开展企业质量评优评先活动,引导企业争创国家级品牌,在细分领域推出“叫得响”“立得住”的产品。要围绕我市具有技术主导优势的重要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方面建设,从先进标准“引进来”迈向周口标准“走出去”。四是做强新型基础平台底座。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创新作用,聚焦“学科+产业”建设布局,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基础学科体系。要加快建设伏羲实验室,面向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围绕周口发展需求,紧盯新领域,开展基础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针对核心产业体系发展短板,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技术、战略性技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夯实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根基。
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根本载体。一是健全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积极引导基础研究人才开展潜心研究。建立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允许科研人员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组织科研团队。深化科技奖励改革,加大对承担重大科技任务、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线科技人员和团队的奖励力度。二是健全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构建任务导向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完善市场出题、政府立题、科学家答题的项目遴选和组织实施机制,探索“赛马制”等科研组织方式。三是健全产业链群发展机制。健全“6+17+N”产业链群推进体系。健全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体系。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规上工业企业为支撑、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梯队。
以强化企业主体为根本路径。一是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要鼓励企业家持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优化创新政策、强化创新资源空间耦合,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施展才华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系统化的生态体系。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协同推进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围绕我市科技创新战略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结合自身实际加大研发和创新投资力度,成为项目投入、项目组织的主体,打造高质量的原创技术策源地。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梯度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三类主体”,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链群能级跃升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格局。
以汇聚创新要素为根本保障。一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完善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深化政策性科技金融探索,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二是筑牢人才发展支撑。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引进、激励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让引进与培养结合、直接引进与柔性引进结合。要用足用好“1+21”一揽子人才政策,深入实施“凤归周口”工程和“周口英才计划”,着力吸引优秀人才、周口在外代表人士回周。三是强化政务服务保障。探索建立微电网、运用“两峰两谷”电价机制,鼓励企业储能,合理调整输配电价,降低用电成本。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根本目标。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要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围绕智能车间、绿色工厂和新兴技术应用等制定企业诊断工作指引,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传统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跟跑向领跑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特色化发展转型。二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能发展。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增长引擎,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终端零部件等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三是推动未来产业突破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积极关注科技前沿动态,提高前沿科技创新发展的预判能力,强化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四是推动现代农业领先发展。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河南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动与中原农谷合作项目落地,把国家农高区打造成优质种子田种植基地。五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以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流通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为重点,打造云智慧、云咨询、云商务、云贸易等生产性服务线上应用场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持续扩大绿色消费、数字消费等消费新供给,发展电子竞技、智慧医养等消费新业态,提升文化旅游、养老托育等服务业供给能力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