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4日
第05版:文化周口 PDF版

周口葛庆亚

光影春秋七十载 丹青沙颍兴周梦

葛庆亚向记者展示沙颍胜境图卷草稿

创作中的老艺术家葛庆亚

葛庆亚于20世纪七十年代在郸城县周楼村拍摄的宋姓女知青(省政协原主席宋玉玺女儿)为老农量身做衣服的场景

在新街里的老宅写生

葛庆亚向朋友介绍其于20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的部分农业文化领域的作品

葛庆亚用手机拍摄沙颍河为他的创作选材

□记者 王伟宏 梁照曾 文/图

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迸发出惊世创造力。20世纪后期,一群喜欢摄影的周口青年,以瞬间抓拍浓厚百姓生活叙事的光影艺术,引起业界轰动,并群起效法,至今仍是纪实摄影的主流艺术。带领这群青年攀登“象牙塔”的是周口摄影界“教父”级艺术家,葛庆亚,他的名字和艺术,在周口,家喻户晓。

近日,在中心城区文明路原市文化局家属院,记者拜访了这位85岁高龄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独居一室,深居简出,正潜心创作新作——沙颍胜境图卷。摄影、绘画、写剧本……葛庆亚是一位多栖艺术家。在其书卷、相片、胶卷、画作满壁的书房内,在灯光下,他那微卷的白发随着画笔而舞,如艺术精灵在歌唱。在既往的85个春秋中,70多个春秋里,他用笔、用镜头、 用艺术,记录着周口人民奋斗的身影和足迹,记录着沙颍河两岸的变迁,记录着周口的复兴梦。

“母亲是我艺术的启蒙老师。”谈起走上艺术路,葛庆亚感念他的母亲。葛庆亚1937年生于安徽萧县(今淮北市)韩楼村,不足一岁时,父亲葛绳参加新四军,转战豫皖。母亲心慧手巧,常帮村里妇女画一些带着花鸟的鞋样,不经意间,艺术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萧县为主战场,兵荒马乱中,母亲带着葛庆亚远赴鹿邑玄武,投奔父亲。至玄武,父亲却在淮海战场作战。战后,父亲到地方工作。1949年,葛庆亚随父亲先后到太康、商水生活。1950年,葛庆亚随着商水县政府迁至周家口新街的李家大院办公,他和母亲随父亲住在县政府大院里。

三川水秀、古城巍峨、古巷悠长、古楼嵯峨、临河吊脚楼式的店铺堂楼……古老而迷人的周口,让少年葛庆亚着迷,更激起他的艺术创作灵感……在三川交汇处、大小渡口边、磨盘山、新街、老街、剪股街、中正街……常出现葛庆亚写生的身影,用画笔记录周口古镇,成为他此后几十年间的一种情怀。他退休后,对其绘画作品进行了二次整理,并捐给市博物馆珍藏。据悉,他是唯一一个用画笔记录下周口古镇的画家。

少年葛庆亚,多才也。中学时,他写剧本、画宣传画……创作的剧本《乡村晚上》,不仅被省里出版了单行本,还作为独幕话剧于1955年搬上舞台。1955年,葛庆亚考入西安美专(西安美院的前身)攻读版画,后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任美工助理,画电影背景。1962年,因大饥荒,西安电影制片厂遭到撤销,他面临着下放到偏远的陕北或陕南工作的艰难抉择。因惦念父母和热恋中的周口姑娘,他毅然回到周口,到文化馆工作。

1969年,国家建设焦枝铁路,周口三万两千名民兵奋战在南阳盆地云阳段工地,葛庆亚跟踪报道,翻山越岭,白天拍照,晚上洗片,历时8个月,他以独特的艺术视野和浓厚的百姓生活叙事风格,以瞬间抓拍的形式,纪录下周口民兵的奋斗史诗,极大鼓舞了士气,更让他成为周口摄影史上,以光影艺术表述百姓生活生产叙事摄影的第一人。后来,他将这段史诗般的292幅会战摄影作品制成《人民战争绘新图——焦枝铁路会战云阳段战地摄影》影集,在周口摄影界影响深远。

葛庆亚的摄影作品影响着一群热爱摄影的周口青年,于德水、杨峰、冯卫光、陈晓琪、宋聚岭、岳献甫等等,纷纷投身火热的创作中。1979年,身为周口地区首任摄影家协会主席的葛庆亚,赴省城开会巧遇《大众摄影》主编龙憙祖,举荐了于德水等人的作品,1980年9月的《大众摄影》以组照刊发,在国内摄影界引起轰动,并成为业界效法的一种摄影手法。随后,成长起来的于德水等人走出家门,逐渐成长为摄影界的领军人物。鉴于葛庆亚的杰出贡献,1992年10月,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他“金烛奖”,2013年4月,河南省文联授予他 “第三届河南省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追梦70载,今日梦成真。富裕起来的周口实现了通江达海梦,葛庆亚也为自己布置了一个宏大的作业——再用如椽之笔,画下周口沙颍河,从上游的圣寿寺塔到沈丘县的出省口,展现周口的沧桑巨变和新时代发展新篇。经过两年多的创作,50多米长的沙颍胜境图卷草稿即将杀青,将为艺术界带来一份惊喜。②5

2022-05-24 周口葛庆亚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67787.html 1 光影春秋七十载 丹青沙颍兴周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