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张君民

·开篇语·

对于《道德经》,我是先熟读,再背诵,后又试着解读,慢慢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既热情四射,又诚惶诚恐。从晦涩难懂到豁然开朗,从疑窦丛生到了然于胸,遨游其中,乐趣无穷。洋洋五千言,像一首美丽的长诗,每每诵读,如九天瀑布从天而降,醍醐灌顶,酣畅淋漓,浸润着我每一个毛孔,涤荡着我整个心灵!顿然使人清爽、宁静!

《道德经》,你是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港湾、行为的镜鉴!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 571 年,陈国苦县人。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官(图书馆馆长),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约公元前 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西出函谷关遁世隐居。当时,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名叫尹喜,他十分敬佩老子的为人和学问,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隐居,觉得很可惜,就想方设法挽留老子,准备将他的一肚子学问留下。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无奈,只得暂作停留。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飘然而去,这篇著作就是《道德经》。

该书共八十一章,五千多字,多是韵文,分“道经”与“德经”两部分,它以天道关照人道,从论道、修身、治国、养生、砭时、议兵六个方面进行论述,篇幅不长,却鞭辟入里,思想深邃。

工作之余,我以中华书局出版的饶尚宽先生的《老子》为蓝本,进行了认真学习,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解读,收获颇丰。

一、跟着老子学习了如何论道

道,从辶(音chuo),从首。“首”指“头”,头行走也。意思是思想带着身体走。后来引申为道路、方法、本源、规律、原理等。“道”被赋予哲学含义应该始于商周时期。《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道指基本规律。

“道”被丰富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范畴,是从老子开始的。在老子《道德经》里,它成了一切事理、思维和认知的代名词,宇宙天地中一切已知的、未知的规律都是“道”。

简而言之,道是宇宙天地中自然规律的统称,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是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是运动不息而又相互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是非常重要和复杂的哲学概念。

《道德经》八十一章中,有十四章从不同角度对道进行专门的阐释、描写和论述,它像一条美丽的丝线贯穿全书,把每一章节像珍珠一样的箴言、佳句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串儿绝美的珍珠项链。

二、跟着老子学习了如何修身

古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到后来的“以德治国”,以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无不彰显着自我修炼、提高修养的重要性。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其中二十六章都是在谈修身。

老子用天道指导修身,要求人们要把守护灵魂和坚守大道紧密结合,时时保持婴儿般的淳朴状态,“知雄守雌”,空虚无欲,清静无为。虽不被世人理解,但“被褐怀玉”。

他要求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宠辱不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人生三宝,竭力为他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他告诫人们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一切顺应自然,“功成身退”。

其告之谆谆,发人深省,戒之严严,涤荡灵魂,如醍醐灌顶。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深得其要义,必会大获裨益,事业有成。

三、跟着老子学习了如何治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乃一介匹夫,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每天都关心国家大事,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观各种势力此消彼长;思考中央大政方略,体会基层民生多艰。虽然无经世治国的才能和机会,也总希望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富强,人民安康。

近百年来,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但任何文明进步的出现,在有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负面消极的影响。正如老子所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问题在于如何不因噎废食,理性地处理其消极影响,推动社会发展、关照国计民生,是当政者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老子生活在兵祸连年的时代,当时小国不能自保,大国相互争霸,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老子深知,以暴制暴、穷兵黩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但他的告诫和呐喊,却屡屡淹没在战场的厮杀声和统治者的喧闹声中。

老子出于对统治者的极端愤怒和失望,提出了“无为”“无事”“无欲”“愚民”“复古”的社会主张。虽然有些偏颇,但对揭示问题的深度而言,确实也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他向我们展示更多的是问题的根源、分析的角度、做事的方法,充满经世治国的哲学智慧。后世许多帝王之家,特别是经历战乱之后的新帝王,多有借鉴,得以固邦安本,太平盛世。

特别是西汉初年,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黄老之学被奉为国策,得以推广。提倡回归自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战火纷飞几百年的中国,出现了难得的“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初唐的李氏王朝,甚至把老子作为自己的先祖,深入学习老子的治国思想,开创了大唐的盛世局面。

四、跟着老子学习了如何养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富贵病纷至沓来,因此,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当下最流行的莫过于养生了。有人强调食物养生,有人注重中医养生,有人坚持运动养生等,五花八门,但无论如何都不如“心养”,养生必先养心。追求满盈的物欲、抵制不住声色的诱惑、不放弃奢华的奉养,必然会给自身带来灾祸。因此,老子要求人们用天道指导养生,效法自然,尊重规律,讲究天人合一。不要过分地看重名利财货,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只会自身难保,什么样的养生方法都于事无补。只有知足,才不受辱;只有知止,才能没有危险,这才是养生的妙道要诀。

五、跟着老子看到了时弊

针砭时弊,语出《后汉书》。针者,以针刺也;砭者,以石刮也。指用针刺、砭刮治病,像医病一样指出、发现时代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针砭时弊的目的,就是要反映民间疾苦,鞭挞社会丑恶,弘扬人间正气,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

这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中国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从早期的《诗经》、老子,到现当代的鲁迅、柏杨等,为历代中国文人志士所保持和发扬,成为了中国文人特有的风骨,为历代中国社会所崇尚。

老子亲历战国时期社会的混乱和黑暗,深谙统治者的腐朽和百姓的痛苦,他用锐利的眼光审视着社会现实,通过冷静的思考,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呼吁后世统治者要秉持大道而行,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六、跟着老子理解了用兵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外交手段失灵后的产物,是破坏力极强的极端方式。

《道德经》中关于战争的文字很多,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哀兵必胜”等。

但具体谈用兵的有四个章节(第三十、三十一、六十八、六十九章),基本阐述了老子的用兵思想。

首先,老子坚决反对侵略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是说侵略是有报应的,必然遭到被侵略者的坚决回击,而且被侵略者深受压迫,痛苦不堪,“哀兵必胜”,侵略者的失败是注定的。其次,老子虽支持正义的自卫战争,但强调用兵要有度。当遭受侵略的时候,不得已的还击还是要有的,但要适可而止,“恬淡为上”,御敌于国门之外即可,而且要“胜而不美”,不要炫耀武力。第三,老子要求战争要讲究用兵的技巧。他要求不炫耀武力,不逞一时怒气,善于用人,“以奇用兵”,以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胜利。

老子希望后人不要迷失在武力的杀伐中,效法天道,回归自然,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解读老子,并非为了著书立说,而是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以便更深入地学习老子、理解老子,增长智慧、加强修养。2015 年,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我抛开一切烦扰,开始背诵、解读《道德经》,并陆续发布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现在结集成册,以飨同好!其中难免许多不妥之处,敬请谅解!①8

(未完待续)

2023-03-02 ◇张君民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94830.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