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1日
第A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厚重文化看宝北

■吴万金

鹿邑县赵村乡宝北行政村地处老子故里,吸吮了老子文化的营养,传承了老子文化的基因,派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光辉历史。早在东周时期,宝北就是周显王避难发迹和墓葬所在之地,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珍贵的文化遗产。

宝北有着23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公元前371年,东周天子周烈王姬喜立姬扁为储君,亲王姬豹百般嫉恨,因此带领叛军追杀姬扁。姬扁在大将吴震的保护下逃到魏国的大梁(今开封)时,前面有一条大河(今涡河)挡住了去路,河宽水深又无桥通过,后面追兵迫近,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大将吴震急中生智,背起姬扁飞身跳上河边的小船,顺流向东南方向奋力划去。追兵万箭齐发射向河心。小船脱险后在桑桥村北边搁浅。时值夜深,有个称姬老汉的渔民被李老君托梦点化。他立即起身出门,发现村北光芒四射,河边搁浅的船上,吴震因受箭伤,失血过多而死,姬扁连饿带吓已奄奄一息。老汉无儿无女,夫妻俩相依为命。于是,他把姬扁救回家中并收为义子。姬扁隐姓埋名,得以安全度日。不久,姬老汉为姬扁娶南村(今宋庄)的荷花为妻,四口之家其乐融融。

公元前369年,周烈王平叛之后,把姬扁接回京都洛邑(今洛阳),并传位于他,史称周显王,称王登基在位48年(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21年)(见《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周显王贵极天子后不忘前情后事,把他蒙难得救的这条河钦定为“显王河”(在1992年版《鹿邑县志》791页和793页的生铁冢镇、赵村乡区域图上标注有“显王沟”);将其转运发迹的地方(现桑桥村)赐名为“吴家埠”;把舍身救主的吴震册封为“忠义大将军”,又在其坟前建“忠义亭”以示褒扬纪念;为患难与共已故的前妻荷花和义父母三人,在现宋庄西、桑桥南各距500米的地方择吉厚葬(此地至今流传着娘娘坟的故事),传旨荷花之弟荷莲入朝为官,委以重任。

鹿邑县是老子李耳的故乡。从李耳入朝为官到姬扁称王,时隔150年左右。周显王想在这块宝地为自己选定风水吉壤安葬。约在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命荷莲为工程副“总监”,在宝堌堆召集能工巧匠大兴土木筑建王陵,历时8年竣工。传说地面有4眼井直通陵墓隧道。隧道高7尺宽6尺(东周时期的尺寸),四通八达,往外延伸10多里,并条条隧道交织相通,如同地下“迷宫”。

不久,南北两井的上方各起了一个堌堆,日增夜长,很快每个堌堆高丈余,占地面积二三亩。周显王立即遍访高人查根问底。有隐士建言:在两堌堆之间建一座庙,供奉李老君才能压住堌堆上长;把周朝镇国之宝“九鼎”放于“寝陵”可保住风水的“王气”。因此,他又开工4年建庙近百间,取名“周显王庙”,供奉“三清”天尊和道教的祖师塑像,并偷梁换柱制造假鼎安放在宫中,把真鼎暗送到冥陵中陪葬。这些绝密消息皆出于荷莲之口,民间代代相传。

公元前321年春,周显王故地重游,来到陵地视察,因年老多病车马劳顿,不久染病驾崩,便寿终正寝就地安葬。

时逝楼空,文物作证。按碑文记载:原周显王庙在明朝嘉靖年间,经当地官吏胡杰修缮后更名“显都寺”,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当地乡绅侯汝林出资重建后更名“宝堌堆”《清·光绪·鹿邑县志·点注》卷五的“古迹”篇中有“显都寺在县城西三十里”。1992年版《鹿邑县志》的“文物·墓葬”篇中记载:宝堌堆位于城西15公里处,北邻小韩庄,中有“显都寺”,前后各有一堌堆,前堌堆已平,庙宇仅存清末建筑7间为学校占用,墓室尚存,现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堌堆的前堌堆于1958年被平,后堌堆毁于上世纪70年代,两堌堆下面各有一井。从井中往东西南北各有一条隧道往外延伸,并相互串通。隧道用花砖砌成,顶呈拱状,约高1.8米、宽1.5米,与传说的情况相仿。有很多人都下井入隧亲眼目睹、亲身体会过。后该古迹被当地文物部门保护至今。

宝堌堆庙现占地4.6亩,房屋53间,有周显王的塑像、李老君等的牌位。每月初一、十五及其他重大节日,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到此朝拜。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七、十月十九在宝堌堆逢两次庙会,乡俗传古泱泱百年。

在桑桥村北边有一棵两株连体的“牛心柿树”,树龄约500年。当时本村名为“熊家楼”,庄主熊兆麟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他在村后植柿树100余棵,预示子孙后代“红红火火”“柿(事)柿(事)如意”。他亲手栽了这棵牛心柿树。后他以柿树连体为“君臣同心”,柿果型如人心的说辞,将其作为“贡品”向皇帝进贡献礼。现在,这里生态平衡,土质特优,非常适宜果树种植。

2023-05-11 ■吴万金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01110.html 1 厚重文化看宝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