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画 PDF版

汉字字体的演变轨迹

龚新文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那么,汉字是怎样产生的呢?对此,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如仓颉造字说、结绳造字说、八卦造字说等等。流传最早又最广的是仓颉造字说。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有失偏颇。汉字不可能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创造出来的,应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并逐步成熟起来的。

汉字究竟是何时产生的,还很难断定。根据考古发现,文字学者推断,文字来源于图画,可能起源于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符号或原始图画。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所以,我们就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说起。

汉字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

一、古文字阶段

古文字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到了秦代,小篆成为法定字体。在古文字阶段,字体演变的最大特点是,汉字由象形向非象形转变。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很象形,但为了书写方便,人们便把象形的字符逐渐改变成用平直线条构成的符号。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是殷商时期的遗物。甲骨文由清末学者王懿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殷商时期,甲骨文字的形体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常常有多种不同写法,笔法上以方笔居多,圆笔较少,笔画纤细,风格清峭。甲骨文虽然接近于图画,但已经不是图画。

2.金文。金文一般指铸刻在钟鼎等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少数也有刻画在上面的,又称“钟鼎文”。金文是殷商末期到西周时代的遗物。商代末期已开始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但一般只有寥寥数字。西周以来,金文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字数达到499个,十分罕见。金文因为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所以用笔肥厚、字迹粗重,相比甲骨文形体进一步规范,偏旁位置基本确定,形声字增多,示意构件也较固定。

3.篆书。篆书的得名是从写法上来的。许慎《说文解字》:“篆,引也。”“引”是拉长的意思。篆书的特点在于字的结构整齐,无论笔画多少都要一笔笔拉长来写,构成一个完整的方块字。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大篆即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石鼓文》是其典型代表。大篆相传为西周宣王太史籀所创,因此叫籀文。史籀著有《史籀篇》15篇,是当时的蒙学课本,为史书记载的最早儿童识字课本。

小篆。春秋战国时期,在西周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其中,以齐系、燕系、晋系、楚系、秦系文字最为典型。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的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取代。小篆笔势圆滑、粗细一致,字体呈竖长形。小篆的出现,标志着汉字进一步系统化、成熟化。

二、隶楷阶段

隶楷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至今。主要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1.隶书。隶书在秦朝时已经初步形成,相传为程邈所创。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分前后两个时期。在秦朝和西汉早期,隶书还有很多和篆书相似的成分,没有形成东汉碑刻上所见的标准隶书风格,被称为秦隶或古隶;后期则完全脱离了象形文字的范畴,成为真正的表意文字,被称为汉隶。隶书的出现,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隶书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书风,对后世书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2.草书。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也称大草)。章草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相传为史游所创。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草书又被称为“章草”。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为张芝所创。今草字形多因袭章草,但改变了与隶书相近的笔法,连笔较多,有时还省略了章草的笔画,因此书写起来更为方便,比章草更草。到了唐代,张旭、怀素又把今草写成了狂草,写法更草。

3.行书。行书为东汉晚期刘德升所创。行书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4.楷书。楷书本名真书或正书,因其结构严谨,堪为楷模,故改称楷书。楷书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的钟繇所创。楷书经钟繇、二王到唐代欧阳询定型,一直沿用至今。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其特点为横平竖直。

综上,汉字字体的演变轨迹可归结为: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

2023-11-30 龚新文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19413.html 1 汉字字体的演变轨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