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第A08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晨雨中的倾听

——读余秋雨《晨雨初听》有感

◇高海峰

“当代学生阅读经典”系列是一套专为学生朋友量身定做的丛书,文汇出版社出版,入选的毫无疑问都是大家的作品,《晨雨初听》就是其中精挑细选的一本。余秋雨老师还写了《写给青年学生的序》,足见其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总体评价肯定宽泛,我仅选择一些语段谈谈感受。

“寻找文化现场,就是寻找那盏能照亮对方、照亮环境,于是也随之照亮自身态度的灯。多一点这种寻找,就少一点历史的盲目,少一点无谓的消耗。”(《寻找文化现场》)

——这句话,似乎回答了秋雨老师为什么要几十年如一日,脚步遍及世界各地,去看废墟遗址,去看都江堰、莫高窟、金字塔等等,原来是去寻找直接或间接的文化现场,去弄清一个又一个困惑,去解答一个又一个问题,并借此推测那些潜在的危险以便及早回避。真期待有更多的自警自觉者加入这种文化旅行,真期待有更多如秋雨老师这样的遗址和废墟代言人。

“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

“避暑山庄是康熙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哪个更高明些呢?”(《一个王朝的背影》)

——康熙是治理国家的高手,他下的是“大棋”。他在意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进退,而是所有人的折服和心灵的皈依,是国家的大一统与长治久安的大谋略。所有这些,都被康熙浓缩为一片高低错落的园林和一圈屈指可数的寺庙,都浸泡在来客的“幽静闲适”里,幻化在迷蒙的“香火缭绕”中。康熙这棋下得高明,秋雨老师看得透彻。都是“大本事”啊!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一生好多时间都被流放。流放的原因除了政治斗争,更多的是遭小人诬陷,甚至如李宜之之流是想借扳倒名人以增加“自重”,你说这该多无耻?

与其说再坏的事也能多少找出些积极因素,不如说是小人们的百般下流和围殴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苏东坡的脚步,拓宽了苏东坡的视野,帮苏东坡完成了突围,并最终把苏东坡逼向了成功和成熟。所以,他用“不理会哄闹的微笑”和“洗刷了偏激的淡漠”,如数把他们精心酿制的恶心打包还给了他们,让人何其痛快!

秋雨老师这些年也没少被骂、被群起而攻、被泼脏水,也许是不屑,也许是不愿,也许是悲悯,反正秋雨老师是很少还击的。

真是无独有偶,突围后的苏东坡是成熟的,而这些人是用谩骂诬陷把秋雨老师“炼”成了铮铮铁汉。秋雨老师不需要理会,他的成就与荣耀足以超越他们所有人集体跳蹦之后的高度,再反击岂不高抬了他们?

“法显先是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然后也是翻过帕米尔高原到达这里的。他比玄奘更让人惊讶的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三十岁,而法显已经六十七岁!法显出现在犍陀罗国时是六十八岁,而这里仅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点……八十岁,他开始翻译带回来的经典,并写作旅行记《佛国记》,直到八十六岁去世。这位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的老人,实在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了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玄奘和法显》)

——今人知道玄奘的很多,而知道法显的相对较少。秋雨老师在这里有意借助对比凸显法显的精神信仰。一般人提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帕米尔高原”,常常会想到两腿发软、浑身发抖甚至死亡之类,很难会想到“六十七岁”这个年龄,但法显却仅仅将此当作起点。自己刚刚六十六岁,时不时会泛出“老冉冉其将至”(屈原《离骚》)的灰色心理,今天才明白差在了哪里。

“这中间,作为核心形态的儒家文化更值得研究。不谋求玄深体系,不标榜清高出世,不排斥别种文化,只以一种自然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包含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渗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地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维护文明的作用。”(《中国牛的眼神》)

——这里,秋雨老师三言两语道出了儒家文化对人心“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也写出了华夏民族的动力源泉与精神家园。多好!

从职业上讲,我是老师,但拿起这本特意编给当代学生的书,我照样读得如痴如醉。差就是差,没啥好丢人的,真正丢人的是不懂装懂,更可怕的是滥竽充数、糊弄学生。人谁都难以脱离特定时代与特定环境,只要能意识到,啥时开始阅读、弥补都不算晚,所以我只能快马加鞭。③22

2023-11-30 ——读余秋雨《晨雨初听》有感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19415.html 1 晨雨中的倾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