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接上期)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有所作为。上仁的人想有作为而无所作为,上义的人想有作为而有所作为。上礼的人想有作为而没有人回应,就用臂膀推搡强迫人服从。所以,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礼,标志着忠信的薄弱、混乱的开始。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只是认识道的虚化,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身处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抛弃浅薄虚华,做到敦厚笃实。

【解读】

本章是《道德经》第二部分《德经》的开篇。第一部分《道经》给我们阐明了天道,即客观规律性,《德经》向我们揭示的是人德,也就是人生的行为准则。天道与人德共同构成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类型;仁、义、礼则属于“有为”类型。五个层次就是:道、德、仁、义、礼。道为最高层次,退而求其次,到了用“礼”的时候,忠信开始衰败,邪恶、虚伪出现,社会陷入混乱。就如第十八章所讲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

然而,不管社会如何混乱,不管他人如何世俗,老子告诫人们:作为一个有识之士,必须“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也就是说要敦厚而不轻薄,朴实而不虚华。真正具有大德的人,心里根本就没有有德无德的概念,也不会去追求表面上的德,因为大道是无声无名不可言说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而与大道相辅相成的大德,也同样是无声无名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和表现,不能有丝毫的造作。反之,不具有大德之人,往往会刻意表现,作出姿态,以各种形式来告诉人们他是有德之人。其实,真正的德是伪装不出来的。真正的德,是内涵的真实体现,是一种名利难动的心境;是一种虚空、清静的,无为自然的境界;是一种真情流露的气质。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只会适得其反。

蒲松龄先生的一段话,最能说明这个意思:“有心为善,虽善而不赏;无心为恶,虽恶而不罚。”这里的“有心”“无心”,就是是否敦厚、朴实的表现。

历史发展到魏晋时期,老子的这种思想得到发扬光大,一批不同于流俗的魏晋名士,注重精神世界的纯净,内心旷达,率性流露,做人狂放不羁、率真洒脱,寄情山水、空灵俊逸。无论是放浪形骸、酣饮醉谈的“竹林七贤”,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桃花源生活的陶渊明等,都洗掉了人为造作的铅华,恪守自身质朴的本性,回归自然,超然脱俗,反抗礼法,嘲弄传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种逃离现实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身处乱世而洁身自好的表现,契合了老子反对功利的思想,他们也向往着老子“小国寡民”的桃花源生活:自耕自织,自食其力,无忧无虑。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名的“魏晋风度”,为老子思想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传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完待续)

2023-12-14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0356.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