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文化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青档案:为下乡岁月作证
付中州

  这几天的阴雨天气着实让人心里多少有些郁闷,汛期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我所在的淮阳县档案馆有七个档案库房和几万册藏书,每道库门的后面都藏着厚重的历史,档案馆的防潮问题,依然不能掉以轻心。今天,依照惯例对库房进行维护,我们先把除湿机里的水清理干净,然后打开档案柜擦拭卷宗上的灰尘。我随手拿起一盒,上面清晰地写着“知青档案”,一页页发黄的纸张如同历史的画卷,那场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眼前浮现。

  1955年,毛主席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着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他们满怀着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雄心壮志奔赴农业第一线,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奏响了一首长达十几年的青春之歌。

  这份“知青档案”记录:从1966年1月4日开始,截至1980年12月,淮阳共接收下乡知识青年5264人。除本县青年外,还有来自郑州、开封、漯河等地的外地知青。1966年,淮阳县成立安置城市下乡知识青年办公室,财政先后共拨知青下放安置费1264852元,生活困难补助款276701元,知识青年下放劳动锻炼为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咣、咣、咣”,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从历史的回忆中拉回现实。我还没回过神儿,办公室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丝缝隙,在缝隙中我看到一位老人。我忙说:“大爷,您快进屋。”老人推开门,走进办公室。这时,我才看清站在我面前老人的模样,黝黑的脸庞堆积着数不清的皱纹,一身非常朴素的着装但是干净整洁。

  我说:“大爷,您今天来这里有事吗?”大爷说:“我叫吴德安,我来查我当年知青下乡时的档案。”

  我说:“大爷,您还记得您是哪一年,下放到什么地方去了吗?”大爷说:“我记得是1971年,当时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县里把我下放到周口许湾林场。”

  这时,我看到老人的眼里闪着光,老人的记忆回到了从前,话多了起来,不紧不慢地述说他曾经战斗并快乐着的青春年代。

  知青点的生活离不开烧火做饭,烧火做饭就离不开木柴。知青点如果拥有一张自留地林权证,是很“资格”的事。吴德安说,领到林权证那天,感到自己终于成为当地人了。1971年,知青吴德安到许湾林场,和四个女孩划分成为一户,成了“一家人”。他们拥有一块2.4亩的林地,烧柴生火不用愁,由于他是唯一的男劳动力,就基本把“一家”的砍柴活包干了。

  林地里树多,柏树、松树郁郁葱葱。逢着需要柴火的时候,吴德安就起个大早,腰间别一把砍柴刀,上路了。吴德安喜欢选择直径20厘米左右的树木作为“下手”对象,这种树木“经烧”,能撑上两三个星期。有时,绕过低矮的灌木丛,还能看到鸟窝和野鸡,这样的惬意自在城里可没有。有时,吴德安会叫上当地的农民,搭手搬运。特别是下雨天,山路泥泞,一不当心就会人跌跤,柴散架。农民们有经验,脚上功夫好,嘴上也会“吼号子”。有时遇着对面林子里也有人在砍柴,朝着他吼过来,回音荡漾,吴德安的心一下就暖了。

  砍柴回来,同屋的女孩子们就会殷勤地来“卸货”,端茶递水,帮着磨柴刀。对于吴德安来说,那是一天最快乐的时候。等待着姑娘们烧火做饭的空当,他会拿出那把钟爱的小提琴,拉起悠扬的《梁祝》《红色娘子军》。琴声飘扬,炊烟袅袅,大家都沉浸在各自的情绪里,隔壁的社员也闻声而来。他们从未见过这样优美的乐器,好奇、羡慕,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起来。知青生活的艰苦与劳累,在此刻化为乌有。

  木柴多了,吴德安还打了几件家具,送给帮助过他的当地农民,也给自己留了一件。

  几十年过去了,那片林地还在,但吴德安早已返城。2009年,吴德安把林权证捐赠给了淮阳县档案馆。一张小小的林权证,诉说着过往,诉说着跟许湾林场有关的故事。

  听着老人的诉说,知青下乡的生活场景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我感谢老人分享自己的青春岁月,让我的心也随之澎湃,好似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把老人下乡的档案证明材料交到他手中的那一刻,老人脸上堆积的皱纹瞬间舒张开了。老人握着我的手说:“小伙子,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你不只是帮我找回了几年的工龄,更是帮我找回了曾经逝去的青春岁月。”

  像吴德安这样的老人很多很多。从2017年1月至12月初,到淮阳县档案馆办理知青证明的有57人。我们出具知青证明材料49份,为办理退休人员计算工龄和退休金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全县的安定团结、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知青档跟其他历史档案一样,都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给予珍视和保护。这些档案可以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父辈并体会他们坚韧的品格和自强的豪情,更能追溯时代芳华、历史变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三川时评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鹿邑新闻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知青档案:为下乡岁月作证
艾草挂在门两边
袁世凯与近代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