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健康/资讯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宅,也要宅得健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宅在家中,而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家长的担忧和专家的重视。有人认为,“宅”可能与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障碍有关。那么,“宅”究竟是不是精神疾病呢?

  “宅”可能是精神疾病

  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一位20岁的男性患者,两年前高考失利后逐渐出现不愿出门,少语少动,总一个人关在屋里发呆,有时会自言自语、自笑。并且生活懒散,卫生习惯差,对家人也漠不关心。

  这名患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宅”。“这种‘宅’的核心症状为孤僻懒散、社会退缩、情感淡漠,是由疾病直接导致的社会功能损害,患者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异常。”精神卫生科主任王学义表示,抑郁症患者也会出现不愿出门,不愿交流,这是建立在抑郁症导致的情绪低落、精力减退的基础之上。此外,孤独症、社交恐怖症、惊恐障碍等疾病的患者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宅”。

  有的“宅”是完全正常的

  “并不是‘宅’就意味着是精神疾病,‘宅’更不是洪水猛兽”,王学义说,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出现,比如自由撰稿人、网络歌手、网络程序员、网店经营者等,他们的工作需要宅在家中,“宅”不仅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为他们的事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认为这样的‘宅’就是完全正常的”。

  那么疾病引起的“宅”和一般宅男宅女的“宅”本质区别有哪些呢?王学义表示,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疾病引起的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是一种病态的表现,患者对此没有自知力,属于“被动的宅”。经过治疗,随着疾病的康复,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将逐渐恢复。而宅男宅女的“宅”,是一种他们乐意选择的生活方式,属于“主动的宅”,甚至大部分人能认识到自己宅的不良影响。

  拿捏好“宅”的尺度——健康、有所收获

  根据网上调查,由于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不稳定,一些宅男宅女的身体状况堪忧。此外,长期的宅生活使得一些人过分依赖网络,性格越来越内向,不擅长交流,喜欢逃避现实,甚至在现实中和网络中具有强烈的性格反差,逐渐形成自闭、偏激的性格和消极、退缩的生活态度。因此,过分宅的宅男宅女更容易患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怖症、进食障碍、失眠症等。“那么‘宅’一定是坏事吗?其实不然,甚至我们在生活中的某些阶段还需要适当的‘宅’”,王学义表示,很多学生要面临考试,繁重的复习任务限制了他们的外出,只好“宅”在学校看书;而工作中我们也会需要查阅资料,撰写论文、书籍,为了使自己静下心来,获得清晰的思路、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要“宅”一下。有些朋友热衷购物、聚会,但有时过度了,不仅浪费金钱,还增加了酗酒、危险驾驶等风险,倒不如抽出时间“宅”在家中,让身心休息休息。在繁忙的工作和社交之余,适度的“宅”能减慢生活节奏,有助于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平和心态,为进一步的发展制订良好的计划。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拿捏好“宅”的尺度呢?专家表示,首先提倡“宅”得健康,必须保证饮食规律,营养均衡,睡眠充足,不久坐,不熬夜,不吃垃圾食品,连续上网时要注意用眼卫生;其次要“宅”而有所收获,比如: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与信息,或者精心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书法等,既陶冶情操,也能修身养性。

  专家提醒,如果因为过分“宅”而早期出现社交障碍,应及时进行调节—— 首先应仔细想想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给自己制订一些计划,并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其次生活中不要过分依赖网络,应积极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多到户外走走,感受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也可以出门旅行,增长见识,让内心更充实,更加热爱生活。

  (刘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查找城市安全隐患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国内综览
   第09版:国际综览
   第10版:国际深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红尘情爱
   第15版:大众拍客
   第16版:广告
   第17版:健康生活
   第18版:健康/资讯
   第19版:健康提示
   第20版:为您服务
   第21版:亲子空间
   第22版:晚 晴
   第23版:传统医学
   第24版:亚当/夏娃
宅,也要宅得健康
排名前十的健康习惯
减少便秘的饮食误区
“老慢支”秋季更要补充营养
小心“颅内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