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9日
第07版:社科理论 PDF版

传统戏曲与“高台教化”

张卫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传统戏曲作为“高台教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与价值,是值得每位戏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戏曲“高台教化”的特点

寓教于乐。戏曲有一种寓教育于观赏之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给观众享受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道德观念的灌输。这就是“寓道德于诙谐,藏经术于滑稽”,戏曲成了愉悦身心和教育感化目的混合体。

雅俗共赏。戏曲源于民间,在民间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它以赋予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无论什么年龄、什么职业都能成为它的忠实观众。

劝善惩恶。劝善惩恶是戏曲“高台教化”的主旋律。其故事情节往往是好人虽历经磨难会以大团圆结局,而坏人则会受到惩罚。这种惩恶扬善的结局弘扬了正能量,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平凡的道理经过戏曲的渲染,唤醒了人们心底的善良和感动。戏曲故事还多以“家和”为结尾,如《明珠记》中:“侯家庭院好风光,骨肉传杯笑满堂,但愿太平常会面,年年此日赏端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戏曲“高台教化”的作用

劝人为善。由于戏曲是普通百姓的精神食粮,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容易以感染人、教化人。戏曲不仅能给人们带来通俗化的历史和音乐,它还能反映社会现实,通过寓教于乐、惩恶扬善,达到华民成俗的作用。戏曲所体现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内心向善的渴望。善可以塑造人的心灵。戏曲的教化就是让人们行善去恶。戏曲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结局,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来启发人们的善心,让人们树立为善的信念,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善,教人们如何行善。戏曲教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做人的良知。在戏曲教化影响下,民众就会有更多善行,让人间充满爱意。

化民成俗。常言道:看戏如读书。在中国古代社会,广大群众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看戏就成为人们接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看戏获取文化养分,找到精神满足。现实中的忠与奸、美与丑、善与恶,瞬间在舞台上简单化、生动化,从戏里知道了哪朝哪代,明白了忠奸善恶,虽不识字,但通过看戏,明辨了是非,达到了知书明理的效果,这对广大民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起到了指导作用。总的来说,戏曲教化的作用表现在对观众个体和社会整体两个方面,传统戏曲以“劝之以善,诫之以恶”为教化宗旨,以忠孝节义为善恶标准,通过所宣扬的崇善戒恶道德伦理,让个体向善,在由每个“善”的个体组成一个“善”的整体,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戏曲同西方戏剧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戏曲习惯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从演员的穿戴、化妆、行动乃至音乐,观众就可以判断出他是忠臣还是奸贼,是正义还是邪恶。程式化的表演有助于观众和演员之间精神交流、情感共鸣。比如,戏台上的官吏佩戴的乌纱帽可以从帽翅上分善恶,清官的帽翅为方形,表示品格正派,贪官的帽翅为圆形,表示言行圆滑。再比如人物脸谱的塑造,曹操勾白脸表示奸诈,关羽勾红脸表示忠义等。随着戏剧的发展以及戏曲教化的影响力、传播力不断增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饱含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别善恶、分正邪、寓褒贬、明爱憎、反映了中国人民机智勇敢、忠诚善良、自强不息的高尚精神品质。

戏曲是浓缩的社会,“高台教化”是其独有的表现手法和传播手段,它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也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征程上,让“高台教化”更好服务于社会,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③13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2022-12-09 张卫东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87952.html 1 传统戏曲与“高台教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