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7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把根留住

——读刘庆邦《堂叔堂》

《堂叔堂》,2020年12月出版,以十二个篇章,讲述了作者十四位堂叔的人生故事。

◇孟永峰

我为什么一定要写这部小说的读后感呢?情感因素。我妻子读完这部小说泪流满面,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刘本成,是她的亲爷爷。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刘庆邦老师是我妻子的堂叔,这部小说中的刘本成也是刘庆邦老师的堂叔。刘庆邦老师这部长篇小说《堂叔堂》用十一章来写刘本成,其他的主要人物大都写了三章或四章。这部长篇小说是实写不是虚写,是回忆录,也是历史,刘楼村的历史、时代的历史,更是祖辈的历史。

刘本成是刘楼村第一个共产党员,是刘楼村第一任村长,也是乡里第一任乡长。刘本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的妻子小时候只知道有这个爷爷,爷爷去世时妻子还是小孩子,没和爷爷在一起生活过,更不知道爷爷的过去还有这么多故事。我本人也没见过这位爷爷,我跟妻子谈恋爱的时候奶奶还在世,奶奶也没讲过爷爷的过去。

我和妻子读完爷爷的故事,感觉很悲伤、很凄凉。爷爷的一生是悲壮的,十几岁没了爹,后来参加革命搞土地改革,爷爷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连。爷爷是个大公无私又非常正直的人,用我岳母的话讲,叫“傻”!三个儿子都没沾光,还得罪了人。当我们这些亲人读完《堂叔堂》,当我们读完刘本成的故事,我们是伤心、难过的。

正如《堂叔堂》里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这位爷爷刘本成是个很别的人,我们那里土话,别就是犟,就是倔,爷爷对待命运,倔强、抗争、悲愤。

我把喜马拉雅上的《堂叔堂》放给岳父听,岳父听完前四章就站了起来向外走去,岳父眼里闪着泪花,边走边说:“你邦叔真是哩,写自己人干啥,还写那么真,那么实在!”

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小说本身有“实”有“虚”,小说的素材来自生活,故事是由艺术加工后的情节组成。《堂书堂》是实打实的写实,真人真事,没有艺术加工成分,白描手法加上乡土语言,刘庆邦老师是用对待历史的态度来写这部小说的,用他书中的话讲,就是“不打渣子”,拒绝虚构,全部写实。

刘庆邦老师的小说有三美,情感美、细节美、诗意美,《堂叔堂》突出的是情感美,是带着感情写的,刘本成、刘本德都是刘庆邦老师的亲人。《堂叔堂》和他的另一部作品《我就是我母亲》一样,都是纯粹的纪实,这两部小说的语言都饱蘸情感,但情感又深埋于字里行间,没有直抒胸臆,没有裸露的抒情迸发,而是带着感情去叙述,用刘庆邦老师的话讲,叫“定调”。我理解的这个“定调”,就是感情的调子、韵律的调子,这部小说弹奏的旋律是平直舒缓的,不激昂,情节冲突不激烈,如果用乐器来演奏,就是萧的声音,低沉、委婉,娓娓道来,又很有味,很有韵律。

《堂叔堂》读后有种苍凉感,写的是人物命运、亲情、利益等诸般交织下的一段沧桑过往,是岁月的苦味,读后更让人有对命运的凝视与思考。《堂叔堂》里这些小人物,都是作者的乡亲,他们出生在那个动荡的革命年代,又历经斗争、运动,刘本成、刘本德这些典型人物可悲又可敬,从生到死,一生有无奈、有抗争,他们又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刘本德被拉壮丁时还是个孩子,他是藏在飞机座位下去了台湾的,他的父母在外面隐藏了这个儿子的存在,在外面对外人就说他死了,没这个儿子,亲情分离的痛苦是特殊年代特殊国情造成的,他们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不过随时代起伏。他们身上有种不屈的精神,默默忍受、默默抗争,他们就是万千农村人的缩影,他们身上的乡土味、他们身上的淳朴,就是根。

刘庆邦老师的小说有两大来源,也是两条根,一个是乡土,一个是煤矿。两条根都来自生活,一个是亲情故土的故事,一个是工作经历过的故事。可以说,文学的根就是生活,就是经历。《堂叔堂》的根也是生活,根在真实,根在现实。

我个人的观点,小说的“实”是客观现实,小说的“虚”更多是艺术。

梁晓声说,刘庆邦的文字属于朴素的一种,是浅白的诗。所谓浅白,我理解的这个浅是淡淡的美感,白指白描。在乡土小说和煤矿小说里,他尽量用生活的语言,现实中人物怎么说,小说中就怎么写。小说非常注重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质朴,文字很生动,很有味,有美感,这是我读刘庆邦老师小说后的感觉。

我从《堂叔堂》里读出了根,觉得写小说,就先从根开始吧。③22

2023-12-07 ——读刘庆邦《堂叔堂》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19970.html 1 把根留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