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7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寒冷冬夜来临时寻找心中的火光

◇李少咏

《寒冬夜行人》 依塔洛·卡尔维诺 著

有“百科全书式作家”之称的意大利作家依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创作于1979年,被认为是卡尔维诺小说创作探索的总结。作者在此书中,借助别出心裁的形式,以读者的阅读经历构成小说的内容,表现出在艰难的现实生活中,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与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的艰辛处境。

卡尔维诺说过:“我很想写一部实质上只不过是‘引言’的小说,它自始至终保持着作品开始部分所具有的那种潜力,以及始终未能落到实处的那种期待。”

创作这部《寒冬夜行人》,卡尔维诺采用的是情节的“复制”和“增殖”手法。故事用十个各不相同的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在开始阅读其中的任何一篇小说时,都有一段“穿插进去的故事”,而每一段“穿插进去的故事”,又都与头一天的故事全然没有任何逻辑的联系。它们主题不同,情节不同,人物不同,背景也不同,而且,这些“穿插进去的故事”,属于不同国家的文学,属于不同的文学类型和文学形式。每一篇故事都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时猝然中止,似乎都是下面要叙述的另一篇故事的“引言”。

卡尔维诺通过一系列阅读故事的过程,创建了一个很多故事也许是同步发生在其中的虚构世界。整部小说就是一个重建、摧毁,再重建、再摧毁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最后叙述故事者除了找到一座“空坟”之外,一无所获,似乎“世界缩小成了一张纸,在这张纸上,除了写些抽象的言辞之外,什么也没法写”了。

卡尔维诺大概是成功了。几乎所有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被他迷住了。小说的模糊性、内在深化性、抽象性与多主题性的特点,让大家莫衷一是,也让大家对这部小说赞誉有加。

小说叙事模式的基本要素是追寻与再追寻。从表层看,他在讲述一些追索与寻找、给予与获得之间矛盾纷纭的故事;从深层结构看,积极推进的建构行为一直在进行,却一直得不到突破,一定程度上说是在一个循环的叙述怪圈中不停地游走。

我一直没有弄明白,寒冬夜行人心中是不是一直有一线火光,在指引或者诱惑着他一直往前走。

我想起了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夜行的驿车》里写到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只有在想象中,’他对自己肯定说,‘爱情才能永世不灭,才能永远环绕着灿烂夺目的诗的光轮。看来,我幻想中的爱情比现实中所体验的要美得多。’”

而在现实生活中,安徒生似乎比他的童话故事人物和巴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的他要勇敢得多。他不断地以自己的想法代偿别人的想法,然后竭尽全力去验证他心中的火光是真实的火光。

他的这种勇敢总是让别人望而生畏,最终他成了一个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朋友,抑郁终生。

可怕的是,他这种自以为是的勇敢,没有成为过眼云烟,而是以一种顽固的姿态,留存在文学史的字里行间,由此又培养衍生出了一批又一批和他一样的读者。

他们可能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

回顾以往,可以用来温暖慰藉自己,而不是要去虚构一些囚笼,困住自己。

过去是一组组莫名其妙的音符,你可以用它奏成凯歌,为什么非要把它谱成悲哀的乐曲呢?

如果心底失去了对于你的认知对象的尊重,那么,真实的美好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

不要去用自己的心智测量一座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不过,那时候,你也不会再去做那种测量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山有多低、水有多浅。

寒冷的冬夜来临之时,我们的火光在哪里?它要引领我们去往何方?这也许是当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小问题。

2024-03-07 ◇李少咏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9134.html 1 寒冷冬夜来临时寻找心中的火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