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沙颍文艺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陈拾遗之实说伏羲
范闽杰

  对上古史和田野考古已经关注多年,也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搜集了一些资料,但开始关注伏羲还是在自己调到淮阳工作之后。

  淮阳因伏羲而声名鹊起,成就六千年名城;伏羲也因淮阳泽乡提供的丰美物产而停下劳顿的脚步,完成一代伟人的勋业。似乎是淮阳成就了伏羲,伏羲自当独属于淮阳。然细读史乘之后,才明白并不只有淮阳人把伏羲奉若神明,全国很多地方都存有与他相关的历史遗迹,甚至苗族、瑶族等边远地区也广泛流传着他的传说,可谓是:圣贤早已随风去,江湖依旧多传说。现在我根据自己近期读史心得,介绍一下我所认识的伏羲,不妥之处可以商榷。

  史乘中有两个不同形象的伏羲,一个是神话中的始祖神,另一个是被神话的部落首领。下面我就分节来论述一下这两个大不相同,却又能让你感觉到千丝万缕联系的伏羲。

  神话中的始祖神,伏羲

  二十世纪初及之前,人们研究上古史和上古人物的方法主要是从史料和典籍中去寻找证据。即以“训诂”的办法研究之。

  单从考据看,伏羲的名字直到战国后期才在诸子的著作,如《管子》、《荀子》、《庄子》中出现。由此看伏羲在史籍中开始出现的时间要比尧、舜、禹晚,比炎帝、黄帝也都晚,但伏羲所代表的时代却要比他们都早很多。于是,以历史学家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辩派便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伏羲只是先秦诸子虚构的人物,后来由于“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的影响,才成为上古帝王的三皇之首。什么是“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古史辩派认为:诸子文集中“愈晚出者,所言愈古而越伪,然而又都凌前者而上之而欲使人尊崇。”通俗点表述就是:在史籍中出现愈晚的上古人物,其所代表的历史年代反被渲染得愈是久远,这就越是说明作者在造假。他们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都不是信史,乃是经学家和政治家的伪造。诸子们把这些上古时的人物编造出来以迎合人们的崇古心理,并以此阐述自己的观点,诱导人们尊崇。

  我个人以为,试图把中国上古史一概斥为虚无的神话,本身就是一个神话。按古史辩派的观点走下去,必然导致上古史的虚无主义。古史辨派日渐走向没落也是必然宿命。

  随着“神话”概念从西方引进,矛盾等人开始用西方神话学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历史传说。矛盾在其著作《中国神话ABC》中提出“神话变为历史”的观点。矛盾对伏羲和其存在是肯定的。之后,更有一些学者开始从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的角度跨学科地研究中国神话,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当属芮逸夫和他的《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传说》。

  与芮逸夫同时,学者常任侠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伏羲,写成《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他参考了芮逸夫苗瑶洪水故事,研究认为:重庆沙坪坝画像砖中“人首蛇身”的对偶交媾图,表现的正是“伏羲和女娲”。

  芮逸夫、常任侠的上述研究成果,直接成就了闻一多先生的专著《伏羲考》。闻一多研究上述两大成果之后认为:“人首蛇身”画像大量出现的时候,恰巧和伏羲女娲在史乘上的活跃期吻合,因此,“人首蛇身”像极可能就是伏羲、女娲,他们可能就是《山海经》中所载的“延维”或“委蛇”。如果这个推断成立,认为伏羲在史籍中记载较晚的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芮逸夫的研究方法是突破性的,但本人并不认可其得出的结论。因为洪水故事并不只是苗族地区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的故事和传说。近年,由河南大学师生组成的“中原神话考察队”,在淮阳一带就搜集到不少洪水后兄妹为婚繁衍人类的故事。这也正和伏羲女娲曾在淮阳附近活动的说法相契合。

  同时,在淮阳的民俗中还有许多证据佐证着那个古老的传说。淮阳人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奶”,这正是尊二人为始祖神的直称。

  当孩子问妈妈自己从哪来时,说明他已经有了本能之外求索生命起源的冲动。同样,当一个民族开始探究自己的起源时,说明他们已经走出了蒙昧与混沌,已经开始生活在精神世界里,并开始在其中探究思索。伏羲和女娲正是华夏民族在寻根求源时创立的始祖神。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只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也是他们开化成熟的标志。

  被神话的部落首领,伏羲

  抛开中华始祖神的传说,伏羲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由于史前历史的久远,文献记载的简略和后世散失,给上古史研究带来混乱是个现实;后人或为阐述经学观点,或为便利信仰供奉,将很多成就事迹集中在一个代表性人物身上去颂扬,也可以理解。伏羲就是一个能代表那个时代的部落首领、民族英雄,或如台湾学者刘慧萍所言:伏羲“是一个氏族部落首领的共称。”

  在中国的古代圣贤中,名字直接是用来表彰其功绩的人并不多,伏羲便是其中之一。按照东汉《白虎通德论》的说法:“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这就是伏羲名字的由来,也是对伏羲功绩的浓缩。从这个意义上说,伏羲最可信,也是最大的功绩不是繁衍了人类,而是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开化了人类文明。

  对伏羲声名日渐隆起的时代和过程,顾颉刚曾有过非常细致的考究。

  顾颉刚、杨向奎合著的《三皇考》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地娓娓道来。其观点对错暂不做评价,其治学精神、学术价值均令人起敬。据其考证:皇,在最早的文献和金文中,只是一个修饰性的字,含“尊”、“善”、“美”之意,来形容“上天”、“上帝”、“祖先”。到战国中后期,原本用来称上天的“帝”字用来称呼人王,如“帝尧”、“帝舜”等,典籍开始用形容词“皇”来称呼上帝。通俗地说就是:“帝”被人为地降了格,其指天的无上地位便被“皇”字取代了。《吕氏春秋》开始出现“三皇五帝”一词,但并没有提及意指哪三皇。

  到东汉时,《风俗通义》引用《尚书大传》的说法开始用人间传说的三皇代替天上的三神。但顺序是“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和战国以来的古史系统一样,三皇中遂人为第一人,伏羲列在其后。但这种轻视伏羲的排序受到部分儒家士子的质疑和反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遂人应该生于伏羲之前,很多先秦典籍也是这么记载的。但一个发明人工取火的人,无论如何也承载不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重托,担当不起六千年的岁月沧桑,一句话,他从哪方面说都难以代表一个崛起的民族。我想这也正是伏羲能后来居上反超遂人,成为三皇五帝之首的根本原因。东汉《礼纬·含义嘉》及《春秋纬》中的《运斗枢》、《元命苞》开始将伏羲列在三皇之首,且从此地位永固。

  关于伏羲历史地位的演化,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大概从西汉末到东汉末是伏羲、女娲在史乘上最煊赫的时期。到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厉记》,盘古传说开始出现,伏羲的地位便开始低落了。”

  东汉末伏羲理所当然地成了三皇五帝之首,也同时被塑造为华夏民族的精神领袖。

  伏羲庙散布全国各地,甚至山东鱼台也有一处同样的伏羲陵,只是无论名声还是规模都和淮阳的太昊陵不可同日而语罢了。近期网上又爆出襄樊要建巨型伏羲摩崖石刻像,高七十多米。襄樊所以要打伏羲的牌,依据仅是有一本古书上说:伏羲葬南郡。

  淮阳为太昊伏羲的陵寝之地是被一统志明确记载过的。什么是一统志,《中国历史大辞典》的权威解释是:“记载全国舆地的总志。元代始有此名称。”用现在时髦点的话说,这才是被历代主流官方史籍认可的史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淮阳新闻
   第05版:商水新闻
   第06版:沙颍文艺
   第07版:公 告
   第08版:特别报道
掘索太行之魂 展示北雄风范
古陈拾遗之实说伏羲
冬天来了(外三首)
诗二首
尧山读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