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文化
 
 
 
2016年8月1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袁世凯与近代朝鲜

  范闽杰

  二、淮宁生活

  袁世凯生于项城袁寨,下野后寓居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死后也葬在那里。现在要叙述袁世凯在淮宁的生活,不熟悉的朋友会一时转不过弯来,搞不明白这三个地名的关系,所以要先做一下铺垫。

  项城、淮宁(今河南省淮阳县)都是县名,明清时同隶属于陈州府(古地名,今已不存),所不同的是淮宁县城是陈州府原来的治所地。陈州府的名字今天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他的辖区范围和今天河南省周口市所涵盖的行政区划大致相同,只是治所地早已从淮宁(以后均称今天的县名“淮阳”)搬到了周口。周口这个地名由淮河支流沙颍河上的“周家渡口”,再“周家口”,最后“周口”,逐步简化而来。所以,我和袁世凯算是同一个地级市的老乡,都是周口人。说起来,只要出了河南,我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籍贯之后,总要伴随一个尴尬,被认为是北京人。真不知道他们这时是羡慕我,还是在骂我,总感觉表情怪怪的。我只好耐心地给他们解释:我不是自豪感满满的“北京人”,更和周口店尚未进化完全的“北京猿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我和他们只是地名巧合。说实话,每到这时,我都会更加郁闷地想一个问题:我的家乡为什么不能恢复那个响亮、且饱含文化和历史典故的古称——“陈州”?

  自古想法总要和权力结合起来才能最终成为有用,否则说是白说,想是瞎想。凡事想明白了,也就不怎么郁闷了。

  这里先略微介绍一下袁世凯的家事。袁世凯生父袁保中是袁家“保”字辈中的老大,袁世凯是保中的第四子。袁世凯出生时,叔叔袁保庆的儿子刚刚夭折。保庆的妻子牛氏奶水很是充足,便把袁世凯要过去乳养,以解袁世凯生母奶水不足问题。一来二去的哺乳中,牛氏对袁世凯日渐生情,疼爱有加。对此老哥俩自然看得清楚。袁保中虽捐了五品同知,但一直在家协助叔叔袁重三管理家族事务,是个太平乡绅,能把袁世凯过继给入仕做官的亲弟,也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哥俩一拍即合,袁世凯便被过继给保庆为嗣。袁保庆后官至江宁盐法道。

  袁世凯六七岁便跟随嗣父在大都市间流荡。先是济南,再是扬州,最后江宁(今江苏南京)。嗣父死于任所后,袁世凯扶柩回到老家袁寨。那年叔父袁保恒从西征前线回家省亲,发现袁世凯在众子侄中气度不凡,“善于应对”,隐觉此子堪可造就。鉴于项城老家教育落后,且无人约束袁世凯,就又把他送到北京家中,暂由弟弟袁保龄代为管教,在家学里读书。袁世凯在北京的家学中又待了四年。

  袁保恒死后,袁家没有了可以在外支撑场面、在内吼住家人的权威人物,分家就成为一种化解家族矛盾的最好办法。陈州治所地淮阳历来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九省通衢,名流汇聚,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袁世凯本就不习惯项城袁寨的贫穷偏僻,又分得祖上袁甲三留在淮阳城中的一处带私家花园的豪宅,便带上家人迁居淮阳。当时随袁世凯在淮阳居住的家人除幼子袁克定之外,再就是七八个老老少少的女人了。嗣母牛太夫人和两位姨太太、命运多舛的二姊和三个年幼的妹妹及妻子于氏。

  从《袁世凯全集》中的家书看,袁世凯早期的信函多半都是写给二姊的,她也是袁世凯除两位母亲及长辈之外特别恭谦礼让,敬重有加的女性,袁世凯在家信中称赞她:“芳名彰于天家,懿范垂于后世”袁保庆有五个女儿,长女嫁与商城郡望杨氏。二姊,袁让,自幼由父亲袁保庆做主许配给武陟望族毛家。家翁毛亮熙,进士出身,伯父毛昶熙更是了得。毛昶熙(1817-1882)字旭初,道光进士。因在籍办团练,随僧格林沁平捻有功授礼部侍郎,后又历任工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但再优好的境遇,得有福享受才是属于你的,袁家二姊却属于性情刚烈,心高要强,却命运不济的女人。夫君从小体弱,没等袁家二姊过门就撒手人寰。那年二姊十七岁,却同意为夫守节。两家商定先为两人办婚礼,正式迎娶,新娘三天回门完毕后,再办丧事。偏偏这时同治皇帝驾崩,大丧期间不得不得行吉礼,二姊红妆霞帔抱夫君牌位典礼的愿望也最终成了泡影。一顶蓝布小轿将素装惨淡的二姊抬到夫婿的灵柩边,就算成了亲,开始守寡。

  办完亡夫的丧事,二姊按两家的约定回娘家侍奉牛太夫人、照顾三个小妹、课导幼侄克定。袁世凯所以能全力以赴地去北京求学、山东从军、朝鲜远宦,全赖有袁家二姊替他榻前行孝,独执家事,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袁世凯对二姊的信任和依赖在他的家信中表述的更是淋漓尽致。“吾姊大人如必赴北,弟将夜不安枕矣……陈寓赖以治家者与奉养者,二姊一人而已。如离陈郡,弟心何安。”袁世凯将一家老小留在淮阳,留给了二姊,二姊也可谓殚精竭力。母亲牛太夫人染重疾,二姊自断手指合着草药煲汤医母。终其一生,袁让自己是不幸的,但她可以自豪于帮助弟弟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她目睹了弟弟人生、宦海的起起落落,为他担忧,为他骄傲。民国初,袁让病逝于彰德养寿园。

  袁世凯从小就不是一个自甘平凡,循规蹈矩的孩子。带领家人到淮阳县城生活后,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是家里的主事男丁,自然也就成了一家之主。

  为了能迅速在陈州府地立住脚,根植自己在当地的人脉关系,袁世凯自掏腰包在自家豪宅里成立了两个文社,“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召集当地的文化名流,定期在一起谈论诗文,切磋制艺,“分门讲习”,而这一切全由他袁世凯“捐资供给食用”。陈州名流严汝诚、任镇南、高景祺、钱松韵皆为文社常客。连当时的陈州知府,晚清著名才子吴重熹也因此和袁世凯过从甚密,两人虽有辈分上的差异,但并不影响两人的忘年交情。一些家贫清苦的寒门士子,更是趋之若鹜,甚至相依为生。当时家道中落,以举人身份在淮宁县衙办文牍的徐世昌,也是在这个时候慕名找到袁世凯的。徐世昌以“游别墅”为名,私闯袁家豪宅,与正在仰山堂用功读书的袁世凯相识,两人一番交谈之后,彼此倾慕,相见恨晚,义结金兰。于是徐世昌兄弟当年进京赶考的川资有了着落;袁世凯则用100两银子,赚来一个坚定的政治盟友,受益终身。

  当时在淮阳相聚、结拜的袁世凯和徐世昌怎么也想不到,未来他们将创造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第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军人总统和第一个文官总统!(待续)

  投笔从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时评·理论
   第05版:公益广告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广告
时代呼唤好家风
陈地简史
树凉儿底下吃饭场
袁世凯与近代朝鲜
京汉铁路拐弯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