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阳城腊八粥杂忆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 2018-08-22 09:57:55 
分享到

■司新国

在阳城乃至豫东一带,每年进入腊月年味即浓。俗话说“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婆要个花手巾,老头儿要个黑毡帽”,不论贫富,一碗腊八粥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时候重读一下名家笔下的腊八粥,回顾一下腊八节的由来,看看古人如何做腊八粥,回忆一下小时候阳城人是怎样做腊八粥的,感觉很温馨、也很有意思。

“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只是不知道老先生唾沫咽就咽吧,为何非要咽三口以上呢?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老舍先生笔下的腊八粥,是那个时代非富即贵人家才能吃到的。

一般在腊月初七晚上,人们就开始忙于腊八粥的熬制,洗米、泡果、剥皮、去核……忙得不亦乐乎。梁实秋先生的《粥》中曾有翔实而生动地记述:“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净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地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上面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喝个尽兴……”看了梁实秋先生笔下的腊八粥,真是令人口舌生津、食指大动。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说法不一,归纳有四。

一是“腊祭百神”说。即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原为远古时代的祭礼,古代“腊”与“猎”通,人们在冬天狩猎,用捕获的禽兽作供品,举行祭祀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腊”,因狩猎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腊月”。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古时腊八的习俗除祀神祭祖之外,还有“傩”。有一年我在江西婺源看民间傩舞表演,听导游讲这也是腊八的习俗之一。表演者头戴面具扮成金刚、力士等,持刀执钺、击鼓呼噪。当然,在阳城,对于过腊八大多数人知道的就是要喝腊八粥,老辈人说腊八粥也叫“防寒粥”,喝粥是御寒保暖的。

二是明太祖朱元璋始创说。传说,朱元璋小时候给财主家放牛,常受财主虐待,挨打受气是小事,还经常饿肚子。有一天,朱元璋牧牛归来过独木桥,没想到老牛跌下桥摔断了腿,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了禁闭,三天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饿极之时发现墙角有一鼠洞,扒开看里面有豆、有米、有核桃、有干枣,还有芋艿。他便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十分美味。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吃腻了珍馐美味。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这件事,便叫御厨如法炮制。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因此这种粥就叫腊八粥。满朝文武纷纷效仿,传到民间便成了腊八喝粥的习俗。

三是怀念民族英雄岳飞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寒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争相送粥,你一碗我一锅混在一起。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后,打了一个大胜仗,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岳飞屈死风波亭,百姓为纪念他,每年腊月初八便以杂粮煮粥终成习俗。

四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说。信众为纪念而以谷物干果供佛,而后演变成为僧人感恩信众而施粥的民俗仪式。如清代夏仁虎的“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写的就是清代北京雍和宫腊八舍粥盛事。

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我曾去北京的雍和宫看过专门熬腊八粥的大锅,这口锅直径约2米,深1米许,呈古铜色,重约4吨。那时从腊月初一开始,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到初五准备就绪。初七凌晨,皇帝派来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督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闪烁、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尔后开始舍粥。直到天亮粥舍完毕才告结束。

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各省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众喇嘛,第六锅施舍众人。前年在北京,我见到在雍和宫的舍粥点许多人排队领粥。当然现在人们衣食无忧,和以前相比,他们领粥更多是为沾沾喜气。

除此之外,关于腊八粥的传说还有很多,但我更相信腊八粥的由来和祭祀、祈求丰收有关,至于什么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说不过是附会而已。说到底,喝腊八粥是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之一。

《本草纲目》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随息居饮食谱》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陆游在《食粥》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可见粥早已是人们在寒冬腊月里的饮食佳品,而且腊八粥的花样繁多,讲究的放的杂粮果品达几十种,更为讲究的还会把干果雕成人形、动物、花卉等。关于腊八粥的配料、制作、吃法很多,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等……每至腊月初七,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宋朝的范仲淹自幼丧父,过惯了清贫的日子,功成名就后也没改掉简朴过日子的习惯。每年的腊八,他通常只让下人买最便宜的原料煮粥,无非大米、小米、红豆、高粱,很少用核桃、大枣、葡萄等。用他的话讲“热肚皮而已”,喝足喝饱喝个暖和就好。

苏轼自称“满肚子不合适宜”,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在官场饱受打压排挤,几次被皇帝发落到蛮荒之地。那时的腊八粥除了自己喝,还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但苏东坡执拗,没几个人愿意送他腊八粥,他只能自己做。他的东坡肉流传千古,但他煮的腊八粥却叫人不敢恭维。他不会煮也就罢了,还喜欢瞎指挥,以致下人在他的指挥下做出的腊八粥稀稠不均、寡淡无味,但他却喝得有滋有味。

还有那个桀骜不驯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在隐居桃花坞做快乐神仙时,他除了喝酒、做诗、赏桃花,还时不时做点美味犒劳自己。据说,他非常喜欢喝腊八粥,曾说“腊八润肺暖肚犹如女人”,女人似花还得红衫绿衣来配,腊八粥选料当然得讲究。他喜欢用核桃、桂圆、白果、杏仁、花生,再加肉末做粥,有时会在核桃上刻上“福”字。

蒲松龄的脾气最是怪异,传说他为写《聊斋志异》常在街边摆个茶摊搜集素材。蒲松龄喝腊八粥有个癖好,就是要与酒一起喝,把粥当成下酒菜了。

那些年,读沈从文、老舍、梁实秋关于腊八粥的文章,看古人过腊八喝粥的轶事,除了徒生羡慕外,只能是文字上的享受。因为在几个先生笔下和古人轶事里,除了小米、大米、红枣、杏仁、花生外,什么松子、蜜饯、栗子、薏米、桂圆、白果、荔枝等,别说吃了,见也没见过。至于红糖、白糖凭票供应,都是稀罕物。那时在阳城,一般女人生了孩子才有红糖、白糖吃,若想吃甜的,麦收时节只是往“井拔凉水”(从井里刚打出的水)里放些二分钱一包的糖精而已。

我的生日是腊月初八,所以我对腊八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就喜欢吃米,不论大米、小米在我眼里都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阳城只有谷子,没有水稻。在艰难困苦、物质匮乏的年代,吃顿小米稀饭已属不易,至于大米干饭更是想都不敢想的。每年腊八,舂谷都是我的事。看着谷子去皮吹糠后变成黄灿灿的小米,我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满足。等姨母把粥煮好,我的食欲立刻被勾起来了。大姐给每个人盛上一碗,我迫不及待地端起就吃。小米粥远胜平日稀饭的稀汤寡水或红薯片茶,香喷喷、黏糊糊甚是可口,我吃完一碗又一碗。吃完还会把碗舔上一圈,姨母往往嗔笑着说我:“你是饿死鬼托生的呀?”直到现在,我吃大米饭都是吃菜是吃菜、吃米是吃米,即使是鱼翅鲍鱼,也绝不会与米拌在一起或一口菜一口米去吃,为的是能吃到米的原味,享受醇厚的米香。那些年,姨妈煮腊八粥会在锅里放些弄碎了的红薯片。小米醇香、薯片甘甜,虽然没有先生们笔下的核桃、桂圆、大枣、莲子等,但已是心满意足。尤其在寒风凛冽的冬季,一碗粥下肚,浑身暖暖的。一年,妈妈买了点冰糖回家,在锅里放了些,我喝粥时冰糖尚未化尽,一咬咯咯响,那个甜一直甜到五脏六腑。而现在,无论如何我竟再也吃不出当年的滋味。

这几年,生活条件好转。“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十天半个月也不见一点荤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去年腊八,我照着几位先生写的,专门去市场买些核桃仁、葡萄干、桂圆、红枣、莲子、百合等。至于如唐伯虎一样在核桃上刻“福”字,也就免了。那日清晨,家人早早起床把我买来的食材加上大米、小米放在锅里小火慢炖。粥煮沸后热气四溢,屋子里弥漫着米和干果的香甜。我想,我享受到的也许就是先生们所写的腊八粥,只是比较不出来它是不是比我小时候喝的腊八粥更香甜、更可口。

[ 责任编辑: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