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袁义英:家是联络点 我是医护兵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7-10-20 15:39:16 
分享到

   

     □晚报记者 姬慧洋 文/图

   秋雨如丝,像白雾般笼罩着龙池头村,站在村口往远处看,街道、楼房、行人,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袁义英老人的家就在前面,她育有五男二女,不幸的是四个儿子都已经去世,如今她跟着小儿子住。老太太身体还算不错,听力没问题,思维也清晰,但毕竟90多岁了,过去的事有些记不起来了。她每天早上5点都会准时起床出门溜达,我驻村晨起锻炼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她。”西华县纪委驻龙池头行政村第一书记马东雷一边介绍,一边将周口晚报记者带到袁义英老人的家。

  袁义英老人看上去很瘦弱,眼睛不算大,肤色有些发暗,干枯的手摸上去有点儿凉。“这段时间我妈身体不太好,在县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昨天刚回来。以前的事,她有些记得清,有些记不清。有人听她讲故事,她就会激动,有时候一激动就忘事。”袁义英老人的儿子宋军风说。

  得知周口晚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老人沉默了一会儿说:“年龄大了,很多事情记不清楚了。”

  村外戏水 目睹日军进村

  70多年前的齐鲁大地上,抗日战火连绵不断,处处回响着反抗侵略者铁蹄的枪声,邹平县就在其中。袁义英的家在邹平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在她的印象中,村庄外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幼年的她和小伙伴一起在这里度过了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

  “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记得有一年夏天,我跟着堂哥还有村子里的一些村民去河里玩水。我从水里探出头的时候,看到一队穿着黄色军装的人,端着枪,进了我们的村子。”袁义英老人回忆说,“日本鬼子来了。村里一片狼藉,地上洒落着一些鸡毛和鸡血,日本鬼子抢了村民的鸡和粮食后就地做起了饭。吃饱以后,他们走到村外挖起土来。等他们走后,我偷偷去看过,那是1米左右深的坑,能容纳两个成年人蹲在里面。”

  家是联络点 站岗放哨是常事

  在袁义英老人的记忆中,她家就是当时地下党的联络点。“我爹是八路军,他们经常来我们家开会,经常来的人有一个姓黄,有一个姓曾。”袁义英老人回忆起这些往事,神情很肃穆。

  “当时日伪军特别多,他们经常来村里搜查抗日积极分子。我爹他们一开会就让我在外面放哨,一有情况就赶紧跺三下墙,我爹他们就会紧急解散。”袁义英老人说。

  由于叛徒的出卖,日伪军很快得知袁义英的父亲是八路军,因为没有抓到他,丧尽天良的日本鬼子就抓了袁义英的爷爷、奶奶、母亲等一家十几口人,并全部残忍杀害。侥幸逃脱的袁义英只能跟着父亲来到部队。那一年,袁义英10岁。

   父亲牺牲 后方医院当护士

  “我就在部队开始接受教育,跟我一起学习的孩子都跟我差不多大,我们每天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写字。”袁义英回忆说,可惜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不到三个月,部队被打散了,父亲牺牲,作为革命遗孤的袁义英被安排在后方医院当护士。

  “当时我所在的医院在滨州市惠民县,有医生、有护士,算是比较正规的医院了。”袁义英老人回忆,“轻伤不下火线,送到我们医院的伤员伤势都十分严重,就算是治好了伤,也基本上不了前线了。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差,给伤员包扎用的都是几公分宽的布条,床位不够用,地上躺的都是伤员。”

  当时,飞机轰炸是时常发生的事情,袁义英所在的医院也不能幸免。“日本鬼子的飞机来了,炮弹扔到了医院楼上,楼一下子就塌了,地上到处都是炮弹炸出的大坑和散落的炸弹残片。”袁义英老人回忆说,医院被炸毁,她和幸存的医生护士转移到隔壁村里,继续给前线送下来的伤员治疗。

  照顾伤员 结为一生伉俪

  战争是残酷的,在医院,袁义英每天都会见到新的伤员。有一天,正在忙碌的袁义英接到通知,上级让她主管一个重伤员,“我见过很多伤员,像他这样整个人都血肉模糊的并不多。他全身都有伤痕,最重的伤在肩膀和大腿上,胸膛和后背也有大量弹片嵌在肉里”。

  这个人名叫宋庭顺,后来成为袁义英的丈夫。

  在袁义英的精心看护下,宋庭顺的伤势不断好转。长时间的接触,宋庭顺暗暗喜欢上了热情又朴实的袁义英。“他比我大了18岁,介绍人在跟我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是有顾虑的。但是考虑到他是因为抗战才耽误了个人问题,考虑到他是抗日英雄,我就答应嫁给他了。”看着客厅桌子上老伴的遗照,袁义英老人说。

  1949年,伤愈后的宋庭顺被分配到开封。同年,作为家属的袁义英调到了丈夫身边。1950年,宋庭顺复员回到西华县红花镇龙池头村,袁义英也跟随他来到龙池头村定居,两人共育有七个子女。

  老兵档案

  袁义英,1930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现居住在西华县红花集镇龙池头村。1938年随父亲来到部队,父亲牺牲后她被组织安排在后方医院当护士,1950年随丈夫落户在西华县龙池头村。

[ 责任编辑:王丽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