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挚爱豫剧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1-08 14:52:22 
分享到

历史悠久的河南,文化底蕴厚重。作为河南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年近花甲的河南人,势必有浓浓的乡土情结。豫剧是具有浓郁的河南乡土韵味和区域特色的地方戏,自己虽对中国戏剧多有喜爱,对豫剧却情有独钟。

年少时,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生活极度匮乏,而相应的文化生活也比较单一,能有幸跟着家长们看个大戏,就似过年般欢天喜地。

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随着“文革”的结束古装戏的解禁,尤其是《朝阳沟》的复演,传统剧目与新编现代戏交相辉映,从而戏剧繁荣兴旺百花齐放的春天才算真正到来。豫剧在舞台上也争奇斗艳,大放异彩。

在七八十年代,周口的大街小巷都装有广播喇叭,文娱节目时段,播放豫剧《朝阳沟》的唱段居多。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生活气息浓郁,旋律优美,唱段精典,堪称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人也留来,地也留”、“新一代要继壮志汗洒高山”等脍炙人口的唱段,像现代流行歌曲似的广为传唱,每每听到我便会欣喜不已。兴趣使然,久而久之其中的精彩唱段,无论长短难易,我皆能韵味十足地演唱下来。

对老一辈豫剧表演艺术家,诸如“五大名旦”等我是由衷喜欢、敬佩,自不必说,对中青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如张宝英、汪荃珍、李金枝、贾文龙的演唱艺术及风格,我尤为欣赏。

这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师承各异,流派不同,环肥燕瘦,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其至高无上的艺术追求却是相通共同的,并且他们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他们看来,正如常香玉大师说的那样“戏比天大”,这也缘于他们长期孜孜不倦永不懈怠的拼搏精神。

我对张宝英在豫剧《包青天》中的唱段特别欣赏,时常听得如痴如醉。特别是“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冤枉”一段,如泣如诉韵味十足地把秦香莲的满腹冤屈、万般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这就是豫剧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家们动人心魄的表演功力,着实让人叹服。

每当我生活及工作遭遇压力,郁闷不乐、难以解脱释怀的时候,便不由自主地唱起汪荃珍在《香魂女》中的名段名句“千斤石压我心身瘫气虚”;而每当我诸事顺遂、开心愉悦时,便会哼出任宏恩在《人欢马叫》中的精彩唱段“人逢喜事精神爽”;而当我遇事犹豫徬彷、举棋不定时,很自然地就会唱出魏云在《朝阳沟》中的唱词“我往哪里去,我往哪里走”,当时的心情通过戏剧唱词表露无遗。如此种种,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戏剧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正可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剧唱词包罗万象,演绎人生百态,道尽世态炎凉。

为繁荣戏曲艺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周口市已举办了六届戏剧大赛。期间国有剧团与民营剧团同台竞技比拼,着实为市民带来了视觉的饕餮盛宴和美好艺术的享受。

在那姹紫嫣红的周口公园,在那杨柳依依的沙颍河畔,时常聚集活跃着一些豫剧爱好者,他们自娱自乐的演唱,博得了市民的青睐。通常他们还拥有自己的乐队,其规模不超过十人。有时候演出还要郑重地装扮起来,粉墨登场。他们声情并茂的演唱,着实吸引了不少游玩的市民前来围观,并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闲暇时,我也时常前往凑趣。毋庸讳言,其中以中老年戏迷居多,但也不乏青年人的身影。

诚然,现代艺术形式及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对豫剧艺术带来了莫大的冲击,但豫剧作为根植中原大地、影响波及全国的一大地方戏,必定根深叶茂,自有其顽强的生命力,经过广大戏剧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 责任编辑:李欣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