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庾信文章老更成

——读万伯翱新著《七十春秋》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1-31 09:26:01 
分享到

继《三十春秋》《四十春秋》《五十春秋》《六十春秋》之后,万伯翱最近又推出了由文怀沙题写书名、苏叔阳作序、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随笔集《七十春秋》。感谢伯翱兄对黄泛区第二故乡人的厚爱,我在读完赠书后心里立即跳出杜甫的诗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将这两句诗移赠伯翱兄,我想再合适不过了。

《七十春秋》收录了万伯翱七十岁之后的部分作品。全书三十万字,分“历史追思”“草木有情”“羁旅况味”“白描小像”“五岳游踪”五个部分。文中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及吴祖光、梅葆玖、马识途、王铁成等艺术名人近距离接触的真实描绘,有对黄泛区十年知青生活的深情追忆,有对小花小草生命的热情礼赞,有对在垂钓运动中体验到的人生乐趣的生动反映。内容林林总总,但无论是写人、叙事,都一以贯之地坚持了“非虚构写作”的立场和亲切质朴的文章风格,其艺术特点更加鲜明。

一是忠于史料,内容真实。伯翱兄的这些文章,都是他亲身经历或多次采访后的结晶。作为万里同志的长子、在京城长大的高干子弟,他以无可替代的身份却又平民化的视角,写出了领袖及艺术名人的生活往事,对我们全面了解领袖及名人有很大的价值。如《官正同志送我“双鲤图” “双鳜”图》,文章交待了到吴官正家拜访的缘由后,当看到其走廊里挂满了装裱好的五光十色、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花卉鱼虫、山水人物画时,“竟然脱口而出:‘这是官正同志亲笔所绘的吗?’这时, 官正同志已起身走向走廊,边走边说:‘当然是我画的。夫人也常帮忙题写款识,她的字不错。’”作者在《老记者的采访五味》中这样谈他的写作体会,在写文章时,先是阅读有关材料,继而采访当事人及其身边人,还要不止一次地对事情发生的环境实地察看,文章写成后又交当事人或其亲属过目。由于作者下够了功夫,就保证了材料的真实可靠性,才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诚如毛主席当年的秘书李锐老人为本书所题:“鉴住今来自古遵,反思史事必求真。个人经历亦如此,七十春秋又喜临。”

二是夹叙夹议,充满激情。作者是性情中人,有着阳光般透明的品格,他酷爱文学艺术,也热爱生活,有温度、有态度、有情趣、有风骨独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文章中,他习惯于夹叙夹议,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几者水乳交融,见人见事见情见景。这样既深化了主题,也有助于感染读者。如《终生难忘高队长》,在叙述黄泛区农场园艺场的高队长对他下乡时的帮助之后有这么一段:“高队长永远地走了,我们再也吃不到他亲手栽培的苹果了。虽然满大街都有原产的日本富士和美国蛇果,色彩都又红又亮,果型也比黄泛区果园的苹果大得多,但我吃过后,总想起高队长送来的果实,滋味就是不一样啊,那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果实啊!”

三是注重细节,长于白描。作者文章中的描写没有长篇大论,常常与记叙结合,叙述中有评点,勾勒中有工笔。采用白描手法,廖廖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如《我的“猛张飞”队长》,写这位队长在给苹果树剪枝时的不同动作。刚开始,“他戴上一双白线手套,‘咔嚓咔嚓’飞快剪起来。只见他双腿夹着合梯,空中飞人似的移动起来”,剪了一会儿后,“他挥舞钢锯甩掉大棉袄,只穿一件红绒线衣,开始呼呼啦啦锯碗口粗细的大侧树枝”,最后锯树头上的枝子时,“只见他猴子一般左蹬右攀就上了约有十多米高的树尖儿”,“北风怒吼,吹得树干上下左右摇摆起来,他全然不顾,左手抱树,右手照剪不误”。劳动结束,“他跳下树来摘下棉帽,头脸都冒着热气,满脸红扑扑,一片青胡楂闪亮发光”。

四是语言质朴,不事雕啄。作者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平和洗练,真挚丰满,像唠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但越品越有味,使人读之像翻一本老相册,有一种亲切感。“洗尽铅华不染尘,冰为骨骼玉为神”,吴官正同志题赠万伯翱的清代画家李方膺的诗句,颇能用来形容万伯翱的语言特点。如《观看识途老马写字》,写他到百岁老人马识途家拜访时的心情:“我的内心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这次能否如愿。看手中带的‘人民大会堂’字样的中秋月饼和名茗‘狮峰龙井’的礼物,也顿觉没有了多少分量。

“我如同怀揣小兔般,轻轻叩着马府宅地的门环。很快,马老的女儿万梅应声而来。看她满脸放晴,我心也平静了些,忙把礼品放在客厅茶几上。”

伯翱兄退而不休,老而弥坚,年过古稀仍把精力集中在他所挚爱的散文创作上,真是让人钦佩。祝伯翱兄张弛有度,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 责任编辑:李欣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