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编筐窝篓,养活几口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中华龙都网 2018-07-09 10:10:40 
分享到

王天瑞



在黄村,每当说起编筐窝篓,人们立马就会想到老编、说到老编。老编人缘好,性情温和,性格温顺,任何事情都不与人争。虽然男女老少都叫他老编,他不但不烦、不恼、不气,还乐呵呵地接受。他认为,名字,不就是一个人的代码吗,有啥好的歹的。再说,在黄村,他是第一个投过编筐窝篓师傅的人,又是第一个任过编筐窝篓厂长的人,还是最后一个编筐窝篓的人。编筐窝篓这活儿,眼看就要干一辈子了,叫个老编多亲切哩!老编是位名扬黄村周围几十里的编筐匠。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老编还是位青年。那时,贫穷的农民们虽然分得了土地和房屋,但很多小型农具,如筐、篓等等,还需要自己置办。但手里没钱怎么办哩?农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老编被爹娘送到皮箱村拜师学艺。老编心灵手巧,年把时间就把编筐窝篓的技术学到手了,可师傅却不让他出师。师傅说,必须学满三年,老编只好继续学习。当老编出师时,师傅说,你的手艺很多地方超过了我。

这“艺”真是没有白学!老编回到家,很快就把家中所需的各种筐、篓等置齐了。村民们闻讯,纷纷前来购买。老编不卖,但保证谁家需要筐、篓,他就帮谁家制作。老编声名远播。人民公社化开始后,县里成立编织厂,主要编筐窝篓,立马调老编去任副厂长,很快就转任厂长。后来,人民公社化受挫,很多小企业土崩瓦解,县编织厂也被勒令解散,老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村。那时,农民是绝对不能搞副业的,如果发现谁搞副业,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而老编晴天在生产队干活,阴雨天和夜晚就给邻居们编筐窝篓,从来不收一分钱。

老编说,咱豫东地区,编筐窝篓最好的原材料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柳条。因为柳树是普通树木,村头、路边、河滩到处都有,选取柳条也就比较容易。又因为柳树木质松软,不很结实,只能编制一些承重较轻的筐、篓。不过,由于柳枝剥皮后木质松软又洁白,还可以涂色,用它编制的筐、篓轻巧白亮、美观漂亮。于是,编筐匠就把柳条剥皮后,编成簸箩、簸箕、笆斗、五升斗、小升子、针线筐、柳条箱、柳条帽(安全帽)、花篮、馍筐、笊篱、果盘……第二种是柽柳。柽柳,又叫红柳、三春柳。柽柳,茎多分枝,枝条细长,树皮和枝条呈红褐色,所以又叫红柳。它为什么还叫三春柳呢?因为它“一年三秀”,说白了,就是一年开三次花,仿佛一年过三个春天,豫东人就叫它三春柳。编筐匠大多用它编篓,盛些杂物,如盛些棉花、棉褥、棉袄、衣服、烟叶、干菜……第三种是白蜡条。白蜡树,耐干旱,耐贫瘠,耐风沙,成丛成丛地生长,还不怕修枝剪条,其木质瓷实、结实、硬实。编筐匠大多用它编载重的抬筐、挑筐、荆笆、粮囤、箩头、背篓、果笼……

其实,老编不说,年轻人也知道,编筐窝篓很不容易,听老编一讲,年轻人才真正懂得了编筐窝篓的艰辛。

编筐窝篓需要大量的树条,什么时候收割树条呢?最佳时节是在立秋之后、处暑之前。因为,立秋之前的树条嫩脆,处暑之后的树条剥不掉皮。收割树条也要讲究节气。

割下的树条,如果编制粗糙筐篓,就不用剥皮了, 趁湿直接编;如果编制精细筐篓,一定要剥皮,趁湿直接编。树枝干了,也剥不掉皮。编筐匠都有自己的剥皮工具和方法。老编是用两根中间翘起的细铁棍,夹住树条,双手用力一拉,树条皮就自然脱落下来。

较粗的树条要编筐,必须破开。用三棱“冲子”,把尖对准树条根部,轻轻一冲,树条就均匀地破成三瓣,接着一冲到头。如果树条不很粗,就不用破条了,破开的树条不结实。

破好的树条不能直接编筐、篓,那样容易折断。破好的树条,还要用碾子轻轻碾两遍,这样就变得柔软而有韧性了。

一切准备停当,就要编筐窝篓了。根据需求,编制各种不同形状的筐和篓,最基本的技法是先打底,用相同根数的两排树条,互相穿插着编、窝,然后加条编角、窝角,再逐渐增高,并注意控制筐篓的形状和大小。

编筐窝篓,重在收口。口,就是筐、篓的外沿,使用过程中既要负重,还容易磨损,必须编结实。有的筐、篓、篮还需要加个“把”,豫东土话叫“系子”。篮子上都有系子,箩头上也有系子。系子是用来提、掂、拉、拽篮子的,更要编牢固。

常言说,编筐窝篓,养活几口。老编虽有一身好手艺,却没有挣过一分钱。改革开放了,可以用手艺挣钱了,老编却老了,年轻人也不再使用树条编制的拙笨筐、篓了。不过,老编从来都没想过靠这挣钱。老编有时手痒痒,就背着儿孙编个筐、窝个篓,自己用,或送邻居。邻居们夸他,他就笑说,乐呵、乐呵……

[ 责任编辑:翟迪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