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太康:决战贫困 上下同欲者胜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8-12-18 09:41:10 
分享到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每一位作家的责任和担当。当我们走过蓬蓬勃勃的秋天的田野,看到劳动者挥汗如雨的画面;当我们倾听扶贫干部的委屈和荣光,目睹太康县扶贫攻坚的一个又一个成果,我们内心无比激动,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片广阔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在太康县脱贫攻坚第24次推进会上,我们听到了县委书记王国玺面对党员干部讲话时铿锵有力的声音:我们太康县就是要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太康今后就是要倾尽全部人力财力精力,克难攻坚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这是多么豪迈的誓言!深入采访,我们看到了太康县在脱贫攻坚中有太多的创新、太多的成就、太多的故事,他们是真干实干苦干的实践者、攻坚者。在此,我们以文学神圣之名义,向160万太康县党员干部群众致敬!


——题记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太康人民向贫困的“硬骨头”勇敢地宣战,他们立下了2018年年底前实现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厚的土地。


这是一片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生机盎然的土地。


这是一片走进新时代,不负新使命,决战贫困,魅力四射的土地。


这里是中国诗歌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道情之乡,这里涌现了40多位“中国好人”,在全中国为数不多,被赞誉为“太康好人现象”。


太康县有着太多令人着迷的文化,有着太多令人不解的现象,还有着太多令人赞叹的人物和令人感动的地方。


太康县古为伏羲时代京畿重地,夏朝戈国故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五六千年。夏王太康曾迁都于此,史称阳夏。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阳夏县,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夏县为太康县,沿袭至今。


此地历史上名人辈出,秦末有农民起义领袖吴广,西汉有丞相黄霸,西晋有丞相何曾,东晋有太傅谢安、文学家袁宏和谢混、女诗人谢道韫和名将谢玄,南朝有“山水诗人”谢灵运。


今天,从这里又走出了享誉世界的“中国首富”——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王福昌和广东九江断桥处舍命拦车的农民工王文田、谢凤运、刘金行,走出了中科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和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张知彬,走出了陈国厂、韩宇南、尚守凌、王勇等40多位“中国好人”。


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全县辖23个乡镇,是国家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至2017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6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 27个)、贫困人口37723户157289人。


160万勤劳质朴的太康人,有骄傲、有自豪,也有惭愧、有羞耻,他们顶着无数的光环和荣誉,也顶着贫困县的“大帽子”,而且太康的贫困人口达到15万多人,这样大基数的贫困人口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如何在太康县不折不扣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太康县委、县政府是160万太康人民脱贫攻坚的“主心骨”;作为县委书记的王国玺和县长李锡勇,他们是太康人民脱贫攻坚的“领头雁”。在脱贫攻坚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他们肩头的责任有多大?他们心中的压力有多重?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他们寄予的希望有多少?


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太康人民向贫困的“硬骨头”勇敢地宣战,他们立下了2018年年底前实现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奋力投身脱贫攻坚的热潮,攻坚拔寨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难的战役,上下同欲,众志成城,克难攻坚,开创了以脱贫攻坚统揽太康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壮阔历程、恢宏时代和崭新气象。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太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160万太康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爆发无穷的力量,以真干实干苦干的努力和奋斗,最终过上最美好的小康生活


太康县不仅是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更是贫困人口大县,贫困人口接近16万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脱贫攻坚之初,许多党员干部群众对脱贫攻坚任务和目标有畏难情绪。县委、县政府针对这种情况,在成立各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全县扶贫攻坚推进会,统一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提高了全县人民的认识,最终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合力,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都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之战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役,是160万太康人民脱贫奔小康追求幸福生活的“重中之重”的大事。


太康县这样一个贫困大县无论如何要如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能影响周口市的脱贫工作,影响河南省的脱贫攻坚大局。要把脱贫攻坚当成改变太康落后面貌的历史机遇,要让贫困的太康县通过脱贫攻坚走上幸福之路、小康之路,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太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160万太康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爆发无穷的力量,以真干实干苦干的努力和奋斗,最终过上最美好的小康生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太康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党员干部队伍在脱贫攻坚中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指挥领导的重要性,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性。为此,太康县不仅全县多个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太康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县委、县政府还顺势而为成立了太康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政委由县委书记王国玺担任,指挥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锡勇担任,副政委和副指挥长由县四个班子领导分别担任。


为加大工作力度,有的放矢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太康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抽调全县精兵强将,组建了资金整合统筹、道路建设、文化设施建设等26个工作组。从太康县扶贫攻坚的这些组织架构中,太康县党员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对决战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充满了信心,他们对这一届县委、县政府充满了信任。在采访中,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党员干部群众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赞扬和肯定,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们有一个好书记王国玺,有一个好县长李锡勇。特别是提到他们的县委书记王国玺,不少人发自肺腑地赞扬。太康县一位知名企业家说:“我们的王书记是个大情怀、大格局、大气魄的人,有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2018年太康县一定能够摘帽脱贫。”


2018年,太康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阶段,县委、县政府、县委组织部和太康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决定针对全县168个贫困村和62个软弱涣散村派驻扶贫工作队,每个驻村工作队不少于5人。太康县规定:从2018年起,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时间为2年,帮扶1年,巩固1年,驻村工作队长和队员任职期间,一律与原单位脱钩,在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由所在乡镇统一安排吃住,要吃住在村,严格执行每周驻村“五天四夜”的工作制度,落实县里规定要求的“六个一”工作任务。


驻村工作队长,每月要向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汇报1次工作进度,县里每两个月组织对各驻村工作队观摩评比1次,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评先表优,并制定下一步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太康县对驻村工作队长和队员的选拔,非常严格,队长一律从2017年“三推三考”干部中选拔,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具体选拔、审核、把关,由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统筹,采取乡镇党委书记和拟派驻村工作队长双向选择方式派驻,工作队员从应往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从退役军人中选拔,从在岗在编的党员干部中选拔,同时选聘1名所驻村贫困人员担任队员,让这些战斗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历练、成长。


王国玺说,在脱贫攻坚最艰巨的时刻,太康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选派出了一支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驻村工作队,帮助这些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一个不少实现脱贫,并通过脱贫攻坚锤炼一支能打善战、敢于克难攻坚的党员干部队伍。


李锡勇说,我们派驻驻村工作队,目的就是要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总书记指出的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的目标。


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发动机”“摇钱树”“金钥匙”,是“摘穷帽”“拔穷根”的根本路径,在太康县脱贫攻坚战中具有主导地位和基础支撑作用


脱贫的核心是增收,增收的条件是就业,就业的前提是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立足全局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发展产业是重要的基础支撑。


作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太康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积极落实全省脱贫攻坚第六次推进会议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做好做大产业扶贫文章,探索出建设“润太”扶贫车间、打造太康锅炉扶贫产业带、建立产业扶贫基地和光伏扶贫、构树产业扶贫等助力贫困对象稳定脱贫的产业扶贫模式,扎扎实实抓扶贫,走出了一条具有太康特色的产业脱贫路径。


产业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太康县委、县政府认为,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发动机”“摇钱树”“金钥匙”,是“摘穷帽”“拔穷根”的根本路径,在脱贫攻坚战中具有主导地位和基础支撑作用。要完善机制措施,加强舆论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发掘、培育、总结、宣传、推广产业扶贫典型,营造重视产业扶贫、大抓产业扶贫、支持产业扶贫的浓厚氛围,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大掀创业兴业高潮,引导贫困劳动力有效稳定就业和产业扶持脱贫。


锅炉制造是太康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太康县锅炉制造产业拥有国家A级资质锅炉企业6家、B级资质10家、规模以上厂家30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并远销欧、美、澳、非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主营业务收入181亿元,税收4.5亿元。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科学研判,立足本土产业优势,选定具有县域特色优势的锅炉制造产业,搭建锅炉产业发展平台,倾力打造311国道沿线的锅炉制造产业带和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


按照“因人因需提供就业服务,组织技能培训,动员企业参与,实现人岗对接,保障稳定就业”的要求,解决了“怎样带贫”的问题。一是直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因户因人安置就业。二是贫困户使用小额贴息贷款投资分红。摸索出“锅炉企业+村富民公司+贫困户”模式,贫困户可以小额贴息贷款投资分红,每年确保贫困户户最低分红3000元。三是开展贫困劳动力实训,变“输血”为“造血”,充分发挥四通锅炉公司的河南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基地优势,组织贫困劳动力开展技术培训,培育焊工、车工、钳工等技术工种,培育一批技术白领,打造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新型现代化农民。四是实行企业对接帮扶,实施“百企帮百村”“1115工程”,充分依托锅炉企业的优势,加强产业培育、技术创新、标准引领和品牌建设,倾力打造太康锅炉产业集群。依据企业带贫能力、扶贫绩效,推出财政奖补、金融支持等政策,激发调动锅炉产业扶贫带贫积极性、主动性。目前,太康锅炉企业积极吸纳贫困户就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去年以来,太康县强化产业基地带贫,增强基地带贫的活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能人引领带贫的产业扶贫模式,培育了一批示范带贫效果良好的产业扶贫基地和扶贫带贫典型,实现了贫困户、企业、政府多赢的新局面。


太康县鸿源牧业有限公司先后引进国家一级品种湖羊种羊4000余只,年出栏量12000只左右,实行贫困户带资入股的方式,并将扶持资金入股至公司,集中管理,利润分红,带动24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实现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周口红枫园林苗木有限公司太康县符草楼苗木产业基地,创建于2014年,占地面积2000余亩,总投资5000多万元。该基地坚持走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与周边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系,优先安排贫困人员来园区就业,走出了一条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位于太康县老冢镇的河南玉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去年太康县招商引资企业,流转土地1955亩,建成豆丹繁育智能大棚168个,这里放养豆丹成虫数千万条,打造全省最大的豆丹养殖基地,年产豆丹种苗可达50亿条。仅这个项目可以带动全县5000户农户增收。


位于太康县毛庄镇的太康县白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脱贫攻坚以来,这家公司以承包经营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走向富裕。对于那些没有技术的农民,企业采取免费方式进行系统技术培训,先后培训周边贫困户90多户400多人,如今这些经过培训掌握技术的农民,都在各个企业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河南牧原集团采取“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新模式,引入了共享经济理念,采用“五位一体”运营方式,实现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尤其是贫困户多方共赢。


位于张集镇的河南景泓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0多亩,发展无公害蔬菜直供港澳,带动贫困户50多户200多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去年以来,太康县采取“构树种植龙头企业+构树养殖龙头企业+富民公司+贫困户”模式,建成了全国一流的中国杂交构树太康产业科技园,打造组培、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目前全县种植构树5800亩,链接贫困户600余户。


上述这些种植、养殖基地,只是太康县打造的众多产业扶贫基地的缩影。目前,全县已经建立了市级产业扶贫基地35个,扶持资金3112.5万元,吸纳入股贫困户6225户,实现2.6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辐射带动贫困户4754户1.7万人;全县组织能人创业带贫,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建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2360余家,流转土地61万亩,发展优质辣椒、优质花生、优质大豆、设施蔬菜、中药材、土猪等特色种养业,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带动贫困人口1.9万多人,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太康县委、县政府特别重视与本县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沟通联络,感动许多太康籍在外企业家回报家乡、投资家乡。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近年来在太康投资六个多亿,帮助家乡建设了高标准的学校和医院,其中投资3000万元援建了高贤乡温室大棚58个、薄膜大棚48个的蔬菜种植扶贫基地和一座大型养殖扶贫基地,无偿交付高贤乡使用。当地政府将恒大集团援建的蔬菜种植扶贫基地和大型养殖扶贫基地租赁给邦杰集团经营,贫困户既可分红又可以拿到租赁费,还可以在基地务工,稳赚不赔。太康县扶贫办综合股长周开胜说,多数贫困户在这里实现了“三金三零三家”式脱贫,即租金、股金、薪金的收入;零投入、零距离、零风险的劳动;不出家门工作、不出家门赚钱、不出家门脱贫,平均每户贫困户年收入3万元以上,周围村庄先后有贫困户600余户顺利脱贫。


不仅如此,为增强贫困人口的保障能力,太康县在扶贫攻坚中还启动了“保险扶贫机制”,分别与中原农险、人寿保险、人保财险太康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为贫困群众设计包括种植、养殖、医疗保障、住房、意外伤害等一揽子承包方案。


太康县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多轮驱动、挖掘潜能,激发扶贫动能;实施“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润太模式”“三乡工程”“人才工程”“111能人工程”,助推脱贫攻坚


在脱贫攻坚中,太康县因地制宜,利用村边、路边、沟边闲置资源,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建设了“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全部移交到所在村成为村集体资产,采取领办、控股、入股、租赁等形式进行管理经营,经营收入用于兴办村公益事业、创办新兴产业、为贫困户分红,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以此破解了多年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难题,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18年1月,央视《新闻联播》以《河南特色产业增添扶贫新动能》为题,报道了太康县“渔光互补”扶贫新模式。


我们参观了老冢镇刘寨村“渔光互补”项目。该项目由刘寨村三处废旧坑塘改造而成,2017年10月开工建设,上面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下面养鱼放鸭。光伏年发电量180万度,每年可为村集体创造25万元左右收入;池塘养鱼每年可产出成鱼10000斤左右,年增效益10万元左右。


我们还参观了坐落在刘寨村的雅韵服装厂。这个厂注册资金800万元,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车间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拥有员工120多人,其中有贫困人员40多人,年人均工资达到3万元左右,在助力刘寨村的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中贡献突出。


过去的刘寨村,房子破、电不明、人均收入低,道路泥泞,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因为村子穷,年轻人媳妇都不好找,村民怨气很大。脱贫攻坚以来,刘寨村大力发展新产业,营造新家园,美化新环境,培育新农民。经过几年的努力,刘寨村建成了“房前有果,屋后有树,绿树成林”的美丽新农村。现在的刘寨村,已经成了太康县的明星村。老百姓高兴地说:脱贫攻坚就是好,从此改变穷面貌;乡村就像大花园,幸福生活比蜜甜。


打造“润太模式”扶贫车间,是太康县走出的又一条特色精准脱贫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小型服装加工、手工编织等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县委、县政府随势而为,利用多种投资形式建设“润太”扶贫车间,引导小微企业入驻,让贫困户的劳动力就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建一个车间、进一家企业,扶一批贫困家庭脱贫”的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脱贫路径。


太康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6万余人,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了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三乡工程”,许多人满怀回报家乡的桑梓之情,回到太康创业,增添了扶贫新动能。


北京太康商会会长耿清让、创业成功人士宋振威等创建中科康构科技有限公司,在太康县建成了全国一流的杂交构树产业科技园。他们采取“构树种植龙头企业+构树养殖龙头企业+富民公司+贫困户”模式,打造从组培、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目前种植构树5800亩,链接贫困户600余户。


河南光彩集团赵明在大许寨乡实施“水润君赵”田园综合体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规模4万亩,可覆盖贫困户1484户6559人。


太康县在脱贫攻坚中还积极宣传脱贫致富带头人典型,大力倡导“111能人工程”,即:每个村培养100个能人,每个乡镇培养1000个能人,全县培养10000个能人,靠能人带动促脱贫增收。太康县通过实施“111能人工程”,选树了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农村“能人”,动员他们向贫困群众现身说法,传授创业成功经验,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帮助贫困户找准致富门路,达到带动创业脱贫一批、吸纳就业脱贫一批的效果。


老冢镇的贫困户石永霞,靠加工烙馍年赚20万。后来,吸纳了村里的贫困户30户一同干,每天生产烙馍66000多张,平均每人每年工资24000元左右,产品与北京阿飞餐饮管理公司签单发往北京、上海等10多个城市。村里的老百姓高兴地说,想不到烙一张烙馍也能发家致富!


逊母口镇前店村村民马团辉,身残志坚,在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生产五彩灯。现在,他又建立了3个分厂,用工达到了200多人,在他这里干活的贫困户有100多人。村里人说,团辉一个残疾人,不但养活了自己,还让周围几个村的老百姓都跟着他赚钱,真是叫人佩服啊!


扶贫路上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2018年以来,太康县创造性开展了“五养模式”,对特困人员实行供养服务,兜底脱贫,实现扶贫攻坚全覆盖


太康县有近万名特困人员,他们无儿无女,老弱病残。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幸福生活,成为太康县扶贫攻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太康县为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破解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偏低、分散供养人员服务不到位的难题,有效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整体水平,做到扶贫路上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实现脱贫攻坚全覆盖,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以来,太康县创造性开展了“五养模式”,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实现兜底脱贫。为此,太康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于2018年8月向全县印发了《太康县优化完善供养方式,实现特困人员兜底脱贫“五养模式”工作方案》


那么到底何为“五养模式”?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是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以公办敬老院为主体接纳大多数农村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二是与医院等社会力量合作,建立托养机构,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实行托管供养;三是对身体健康、主动要求在家生活的特困人员,在落实权益保障措施的前提下实行亲情赡养;四是将农村闲置庭院、废弃村室和校舍等改建为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供养不舍故土又无亲人赡养的独居特困人员;五是针对身体健康,家里房屋安全而又不愿意离开故居的独居老人,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对独居老人进行日间照料、邻里照护服务。


太康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人员的审核、上报、供养管理工作,乡镇长是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第一责任人,要扎实推进“五养”落实率。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把实施分类供养、实现兜底脱贫纳入重点督查事项,县民政局选派人员组成五个督查组,定期督查、通报,保证以“五养模式”为依托的特困人员供养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五养模式”在太康县建立起了由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供养新机制,形成了集中供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居村联养、邻里助养五种方式相结合的“五养模式”,实现了对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全覆盖,保证了全县9000多位特困群众脱贫不掉队。


李锡勇说,为顺利实现2018年脱贫摘帽,太康县大胆创新,通过建立组织,完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责任机制,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原则,实施“五养模式”,结合特困人员实际选择适合的供养方式,破解了农村特困人员的脱贫和养老难题。


为大力支持“五养模式”的推进和落实,太康县先后投资2600万元对现有16个乡镇敬老院实施升级改造,把独塘等3个乡镇的闲置学校改建成敬老院,做到安全消防设施达标、基本供养设施齐全、环境干净卫生舒适。


太康县的这一做法曾被《河南省脱贫攻坚手机报》第3期编发,在全省进行推广。太康县的“五养模式”,创造了针对农村特困人员养老的“太康样本”,助推了太康县的脱贫攻坚,在推行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示范意义。


我们参观了符草楼镇槐寺行政村的居村联养点。根据县委提出的“五养模式”,县政府办公室派驻符草楼新庄工作队长陈斌、符草楼镇政府派驻槐寺工作队长李秀兰,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深入各户征求意见,他们了解到,这些老人们入住敬老院离家太远,故土难舍;担心赡养人照顾不好,有苦难说;自己生活孤单无聊,吃饭凑合,于是在县乡领导支持下率先筹建了居村联养点。70多岁的周正明老人激动地说:“我们想都没有想过,今天能过上这样幸福安康的晚年,这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


岁月淘沥,淬火成金。在太康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先后涌现出了40位“中国好人”,匹夫担大义,万里扬高风。今天,他们正在投身脱贫攻坚演绎更加感人的故事


岁月淘沥,淬火成金。在太康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先后涌现出了40位“中国好人”,涌现出了成百上千的“太康好人”“太康典型人物”。每一位好人,都是一个学习的典型;每一位好人,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匹夫担大义,万里扬高风。今天,这些太康好人们正在投身脱贫攻坚,演绎更加感人的故事。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谢成营说,太康县的“中国好人”多、“太康好人”多、“典型人物”多,“好人现象”已经成为“太康名片”,成为太康人民的骄傲。


今年61岁的王永兴,太康县符草楼镇明光集村人,是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在部队曾屡立战功,多次被评为“雷锋式战士”,荣获河南省第八届优秀复转军人提名奖,是太康县的典型人物,是太康县的“好人”。


太康县的锅炉制造业比较发达。2000年,王永兴开始涉足锅炉行业,十几年的打拼和奋斗,让他成了太康县锅炉行业的龙头老大、纳税大户。2013年,他着手在太康县创办永兴医院。他说,要把永兴医院办成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大型医院,把永兴医院办成老百姓自己的医院,造福成千上万的老百姓。


王国玺、李锡勇等县领导对永兴医院立足自身优势助力扶贫的做法十分肯定。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张国庆评价永兴医院说,作为一家民营医院,不以利益为导向,而自觉以大局为重,把扶贫作为己任,确实是太康健康扶贫的一面旗帜,要大力弘扬,值得全县学习。


采访中,王永兴深有感慨地说:“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这个小圈子,要尽可能地为更多人着想,为大家谋福利。一个人做事业为自己谋福利,这无可厚非,要为别人谋福利,这才有价值。受益的人越多,你做的事价值就越大。”


太康县高贤乡不仅出了一位“中国首富”许家印,这里2018年还出了一位“中国好人”陈国厂。陈国厂是一位乡村医生,2017年10月,他投资600万元建起了一个拥有4个集中供养区、床位200张的高规格的颐养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国厂却将这个投资600万元的颐养院无偿捐给了高贤乡政府。2018年8月,陈国厂光荣地成为太康县历史上第40位“中国好人”。


太康县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作用非凡。“韩书记在村里办的好事太多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就是焦裕禄式的好书记!”马厂镇前何行政村的何富金老人提起驻村第一书记韩宇南时感动地说,“他将情留在这里,将心留在这里,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实实在在把老百姓装在心里,前何村的大人小孩都记着韩书记、感激韩书记。”


那一刻,我们眼含热泪,无比感动……


后记:


我们在太康县采访扶贫攻坚的日子,感受到了太康160万人民挑战贫困命运、上下同心决战贫困的决心勇气和智慧,看到了听到了太多感动人心的人物和故事,我们虽不能通过一篇文章一一都写出来,但我们从有限的文字里,一样能看到太康人民在脱贫攻坚中展现的真干实干苦干的精神和力量,他们众志成城、克难攻坚、上下同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画卷必将光耀后世。


县委书记王国玺豪迈地说:攻坚拔寨在路上。太康要以矢志不移的鲜明态度,不胜不休的坚定决心,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拿出决胜的劲头,攻下“最后的贫困山头”。


云帆高挂战鼓急,太康人民有斗志。在太康县第24次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县委、县政府誓言要带领太康人民如期摘帽脱贫。在最后脱贫攻坚决战中,160万太康人民一定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原文刊于2018年10月12日《时代报告》,部分内容有删节。作者:郑旺盛 游磊)


[ 责任编辑:刘艳霞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