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说文解字新谭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6-13 11:47:47 
分享到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在河南大学读书时,有幸聆听古文字学家于安澜教授授课。是于先生启迪了我对文字学的无比热爱和终生追求。记得先生讲课时曾提及一个“又”字,说“又”字的本义是指右手。因非重点,先生一言带过,我却琢磨切磋多年草成此文,权作对先生的纪念,且就教于方家。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又”字,是个随处可见的常用汉字,但若论起这个字的渊源、演变和发展,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

“又”字在六书中属象形字,其甲骨文写作“ ”,就像一只手:向左上方伸展的三个笔画表示手指头,向右下方伸展的一长笔表示手臂;金文写作“ ”,就更像一只右手了,还是三个指头向左上方伸展;小篆写作“ ”,也是三个指头向左的一只右手。甲、金、篆三种写法外形基本相像,都像一只右手,故“又”字的本义为右手。“又”是“右”的本字,“右”是“又”的后起字。三种字形中的三个分叉都是代表人的手指。古代一般用“三”表示多数,这里的“三”代表人的右手五个指头。

“又”字在合体字中作为意符即代表手。《说文·又部》云:“又,手也。”手有一双,外形相似,相辅相成,可以做各种繁复的动作。在勤劳的双手之下,各种东西,纷然而出,故“又”亦表示复、再、更、再一次、更进一层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又”字作为部首字,共收录了16个常用字。对这16个汉字,笔者一一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这16个字,每个字的字义,都与“手”有关。例如:“双”字,两只手当然为“双”。“叒”(ruò音弱),见古籍《六书精蕴》,又见《说文》,同“若”“若木”。古代神话传说“叒”是太阳神初升所登之树。叒木树形是三叉,像三只手,古之为文者,故用三手代表“叒”。“叕”(zhuó音浊),义同“缀”(zhuì),连缀,用针线使其连起来,因所连之物较大,故由两个人四只手操作。“叉”字,其中的小点,代表指头上的指甲,像指头上发出了叉子。“对”字,右边是个“寸”字。寸是个指事字,从又从一。“寸”的金文、小篆字形均从又,寸于手腕之处加点(或短横),表示距手掌一寸之处,谓之寸口,中医切脉之位。我们认为,“对”字中间含有两只手,自然“成对”。“奴”字,古代奴隶社会,奴隶主随意用手拉过一个女人,即可当奴隶使用。“取”字,会用手取耳之意。古代战争中以手拿刀割取敌人的耳朵来计算捕获敌人之数以报功。“友”字,甲骨文可视为会意字,指两只手握在一起表示朋友、友谊。“戏”字,繁体为“戲”。简化后的“戏”字,可视为会意字,或指舞台上,演员手拿着戈剑耍弄,当然是在做“戏”。“观”字,或指在太阳底下,用手遮在眼的旁边,就能观看清楚远处的景物。“欢”字,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当然要“欠”身站起,伸“手”相握,才表示欢迎呢!“反”字,从厂从又。“厂”(古音读hàn和yàn,今音为chǎng)即山崖;“又”为手;“反”或指用手攀援爬山,是“扳”(bān)的本字。“受”字,甲骨文写作 ,中间为托盘之象形。“受”或表示一人用手端盘,一人用手接盘,义为授予、接收。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上述字中的“又”字都与手有关。

此外,还有许多含有“又”的汉字,其字义大都与手有关。例如:“权”字,“木”是木棍,代表权杖、权力,手握权杖,代表有权力。“技”字里面有两只手,“十”字代表十全十美,一个人两只手无论做什么器物,都能达到十全十美,才叫“手艺”“技术”。“及”字,甲骨文写作 ,上边是一个人字,下面是个“又”字,用手抓住了前面的人,才算赶上,“及”字的本义就是追上,引申为达到。

随着汉字字型的演变,“又”字在其他汉字中作为组成部分,其字形出现许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又”字总使这个汉字与“手”搭上关系。例如:“夂”(zhǐ音纸,又pū音扑),甲骨文写作 ,口语说是“反文”。这个“夂”字从“丿”从又,以手执棍或鞭扑打之意。故凡带“夂”的字都与手有关。例如:“教”“救”“败”“牧”“放”“散”“敖”“务”“数”“敏”“敢”“敦”“攸”“冬”“攻”“效”“枚”“敬”“故”“条”等字中的“夂”都与手有关。“教”字,以手执教鞭管着孩子或学子孝敬老人或认真学习。“救”字,以手执棍助落水、落难求援之人。“败”字,以手执器袭人,此人立即交出钱(贝)来。“牧”字,以手执鞭打牛,是“放牧”之意。“冬”字下边两点,甲骨文写作“ ”,以手执棒敲冰凌,寓意冬天到了。“攻”字,手执棍棒,群起攻之。“效”字,以手执鞭拷问,督促其效仿学习。“枚”字,以手执工具砍树,断其枝条做马鞭。“敬”字,金文写作 “ ”,左边是口,中间是牧羊人,右边是手执鞭,合起来表示牧羊人手执鞭子,口中吆喝,警告羊群不要乱跑。“故”字,以手执棒,敦促别人追寻旧事、陈迹得以流传,此举必有原因。

再如书(書)、君、 争(爭)、笔(筆)、事等字中的“ ”(jì音计),小篆写作“ ” ,……这些字形,都是由“又”字演变而来,因此,含有“ ”的字,其本意都与手有关。书字,繁体为“書”,形声字,从聿,者声。形符聿是笔的初文,为手( )持笔( ),表示书字的本义与笔有关。者是书的声首、初文、源头,初时以者表书,后乃分化出专字书。西周时书从聿,者声,或聿与者交结作 。隶变时,者省去上部木形,保留饰件口之变体曰,楷书即据此作“書”,简化为书。我们认为,书(書)亦为会意字。从聿(音yù),从曰。“聿”字,甲骨文写作“ ”像手执毛笔;“曰”字甲骨文口字中间一横代表舌头,口中舌动,像张口说话。“書”即以手执毛笔写下的文字,代表要说的话。“君”字,形声兼会意。从口,从尹,尹亦声。尹像手执权杖形,口表发号施令。两周金文中,周王以外之朝廷官员及诸侯国、方国之首领均可称为“君”。金文中“君”也用于指丈夫。春秋战国时用为封君之称,文献中有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等。“君”后世也衍申成帝王之称。我们认为“君”字亦为会意字,从尹,从口。“尹”,甲骨文写作“ ” ,像手执权杖;从口,像张口命令,合起来指手握重权、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君主。“君”字在封建社会是对帝王、诸侯的称呼,后扩大为对上位者的尊称。现在又扩大为对一般人的尊称。“君子”是对统治者、贵族男子、有才德者的尊称。“争”字,繁体为“爭”,小篆写作“ ”,上部爪,是鸡和其他动物的爪子,三叉朝下,像人的手,故代表人“手”;下部“ ”,代表一手抓住棍棒,合起来像两手争夺一根木棒,棍棒代表权力,故“争”字本义为争夺、争取。“笔”字,繁体为“筆”,上部“ ”代表竹子,下部“聿”代表手执毛笔,上下相合,“筆”表示以手执起竹竿做成的毛笔。“事”字,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像以手持着上端有杈的捕猎器具,表示从事打猎,泛指办理事情。以上这几个字中的“ ”,均由“又”字演变而来,故这几个字的本义都离不开“手”字。

[ 责任编辑:金月全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