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说文解字新谭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 2018-07-12 10:59:56 
分享到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汴biàn

“汴”字,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卞声。

“汴”,从“水”,表明“汴”字的意思与水有关。“卞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汴”字的读音为卞。表意较为复杂。

“卞”字是个会意字,从“、”从“下”。从“、”,表示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从“下”,表示位置低,处于附属地位,起辅助作用。“卞”字,“、”在“下”上,表示上级领导下级,下级服从上级。“、”处高位,“下”在低位,尊贵之人,发号施令;位卑之人,迅速执行。故“汴”之本义为速度极快。“水”“卞”为“汴”,表示水的流速极快。这就是“卞”在“汴”字中所起的表意作用。

“汴”,为古水名,即汴水。《汉书·地理志》记载有汴水,指今河南省荥阳县(市)西南的索河。索河源于荥阳大周山洛口,在《后汉书》中作汴渠,为隋开通,中间自荥阳至开封一段,即为原来的汴水,还包括汴水下游的狼汤渠,即古鸿沟。《广韵·缐韵》:“汴,水名,在陈留。”《水经注·河水》:“汉平帝之世,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光,门闾故处皆在水中。”《明史·河渠志一》:“塞决口三十六,使河流入汴,汴入雎,雎入泗,泗入淮,以达海。”汴渠由荥阳东循狼汤渠,流经开封市,东循汳水、获水至今江苏徐州市,最后与泗水、淮河汇集。古诗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想来,这是对汴水的写照。北宋灭亡后,汴渠即不再为运道所经,不久即湮废。今仅残存江苏省泗洪县境内一段,俗称老汴河,上承濉河,东南流入洪泽湖。

历代诗人都喜欢借汴水咏怀。宋陆游《江上对酒作》:“汴洛我旧都,燕赵我旧疆。请书一尺檄,为国平胡羌。”《新唐书·李勣传附李敬业》:“郑、汴、徐、亳士皆豪杰,不顾武后居上,蒸麦为饭,以待我师。”

“汴”亦为古州名,开封因汴水而被称为汴州、梁州、汴梁、汴京。开封在北周改“梁州”置,治所在浚仪,即现在的开封。后周改梁州为“汴州”,唐初又置汴州,天宝初改陈留郡,乾元初又为汴州。汴州、梁州合称“汴梁”。开封又是五代晋、梁、汉、周及北宋的都城,金代直呼汴京,故开封史称“汴京”。“汴”至今仍是开封的简称。汴绣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绣”。

“汴”又为古今姓氏。《万姓同谱·霰韵》:“汴,见《姓苑》。宋汴寿,明州同知。”

汩 gǔ

“汩”,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曰声。《说文》:“汩,治水也。从水,曰声。”

从“水”,表明“汩”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曰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汩”字读音为“曰”。为什么现在“汩”字读gu,不读yue呢?这是因为“汩”“曰”古为一音之转,就是说“汩”与“曰”古文字音同或音近,后来因语音演变才有了明显的区别。表意较为复杂。“曰”是“子曰诗云”的“曰”字。其甲骨文的下部是“口”,上面的一横表示说话时从口中出来的气。也有人说,一横是代表说话时发出的声音。还有人解释说:“曰,从口,从一,一象口出词之示意。本义是口说话为曰。”又有人说,在甲骨文中,“曰”是一个指事字,下面的一个口,表示人的嘴巴;上面的一个横画,表示人口中说出的话,也是一种指事符号。小篆的字形,在横划中间画了一条竖线,表示说话时不断从口中哈出的气,使字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隶书开始,“曰”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写法。愚以为,“曰”字“口”中的一横画代表舌头,舌动出声,声从口出,声出为言。所言者何?言“水”是也。与水相连,使“曰”字成为象声词,代表水流之声。“汩”常叠用作“汩汩”,表示水流的声音或样子。《文选·木华<海赋>》:“崩云屑雨,浤浤汩汩。”李善注:“浤浤汩汩,波浪之声也。”矛盾《子夜》四:“(曾沧海)拿起烟盘里的茶壶来,嘴对嘴汩汩地灌了几口。”由水扩大到其他液体的外流,如:泪水汩汩涌出,汗水汩汩流淌等。有时也可喻文思敏捷、勃发。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意思是:当我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水一样涌流出来。

“汩”还有乱、使乱的意思。《小尔雅·广言》:“汩,乱也。”清代王筠《说文句读·水部》:“伪孔传以乱训汩,则美恶不嫌同词也。”《尚书·洪范》:“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孔传:“汩,乱也。”意思是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洪水,打乱了五行的次序。《抱朴子·外篇·用刑》:“夫法不立,则庶事汩矣。”引句中的“汩”,指使事情错乱。“汩陈”,指错乱陈列。

“汩”还有搅意。晋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九:“一世皆尚同,愿军汩其泥。”《新唐书·王世充传》:“世充粮且尽,人相食,至以水汩泥去砾,取浮土糅米屑为饼。”“汩其泥”“汩泥”指搅动其泥沙。搅动水中的泥沙,水就会变浑,故“汩”也引申为混浊。

“汩”还有淹没、湮灭的意思。《玉篇·水部》:“汩,汩没。”唐代韩愈《杂说四首》之一:“(龙)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子华子·北宫意问》:“无物不养也,无物不备也,夫是之谓和。喜、怒、哀、恐,思不能汩也;视、听、言貌,思不能夺也,夫是之谓太和之国。”引句中的“汩没”“汩”都是淹没、湮灭、埋没的意思。

“汩”和“汨”字形太相似了,连笔画、笔顺也完全一样。所以人们往往对这两个字彼此误写、分辨不清,甚至把“汩汩”写成“汨汨”。连《康熙字典》就认为“汩没”应为“汨没”。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四)中,就把韩愈文章中的“汩汩”印成了“汨汨”。再如1985年第1期的《啄木鸟》杂志上有一句话:“如豆的汗珠从带伤的额角渗出,汨汨淌下。”也把“汩汩”印成了“汨汨”。1988年8月10日的《黑龙江日报》有篇文章,标题就写成了《清水汨汨流万家》。“汨”字,读mì,是汨罗江、汨罗县的“汨”,和“汩”字音、义、形都不一样,笔者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对“汨”字详加考证,此不赘述。

“汩”字还读yù,意思是迅速、迅疾的样子。《方言》卷六:“汩,疾行也。”郭璞注:“汩汩,急貌也。”屈原《楚辞·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王逸注:“汩,去貌;疾若水流也。”《列子·汤问》:“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桡。”唐杜甫《晚晴》:“汩手吾生何飘零,支离委绝同死灰。”引句中的“汩”读yù,都有迅疾之意。

“汩”还有一个读音,读hu,义为涌波。《集韵·没韵》:“汩,涌波也。”《庄子·违生》:“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郭象注:“磨翁而旋入者,齐也;回伏而涌出者,汩也。”陆德明释文:“汩,司马云涌波也。”

[ 责任编辑:孙银珠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