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郸城:打造“精准扶贫+智慧养老”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9-01-02 09:18:55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 徐松 通讯员 曹建生)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郸城县精准对接“两不愁三保障”和“民政兜底保障一批”的目标任务,打造“精准扶贫+智慧养老”模式,全县8495名特困供养人员给出了“幸福100分”的好成绩。

精准,刷新特困群体

把党恩滴灌特困人员的心田

“帮对一个,温暖一片;帮错一个,冷落一村。按照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我们把‘精准’二字用到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核查中,不许一个越线人员混入,不让一个特困对象落单。”郸城县民政局长贾培民坚定地说。

去年以来,该局结合脱贫攻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对全县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体展开专项治理。开展小网格、大走访、全覆盖行动,联合县直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进行精准核查。经过精准刷新,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1786户47233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8495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10565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338人,孤儿382名,90至99周岁3374人,百岁老人136人,2018年临时救助帮扶困难群众7126人次。

该县运用县扶贫办信息库大数据进行分析,将低保对象与贫困户双向衔接。对于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对于通过产业扶持仍不能脱贫的农村困难群体,实行低保兜底脱贫。

该县全面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2018年度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8561万元、电价补贴206万元,A、B、C类补助标准分别提升至164元、154元、144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每人每年提高至4500元,居全市之首,累计发放补助金额3822万元,电价补贴47万元;失能半失能人员护理补贴293万元,集中供养人员每人每月再发放150元零用钱;残疾人“两项补贴”共计发放1332万元;发放孤儿救助金305万元;困难群众“一站式”医疗救助1082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893万元;临时救助帮扶困难群众累计支出369万元;高龄老人救助实现全覆盖,全年共计发放214万元;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独居老人户、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困难贫困户等住房拆迁补偿3913户,每户补偿1000元。

这一组数字足以证明了该县把最有爱的每一分钱都精准滴灌到最困难群众的心田,党恩温暖每一位特困群众。

智慧,创新养老模式

让老人住进幸福100分的“家”

“杨院长,我带俺村的老伙计来试吃试住几天,你帮着准备一下吧。”“好嘞!你带他先吃饭,我安排人马上准备床铺。”胡集乡后屯村70岁的丁叶之前嫌弃敬老院条件差,宁愿流浪度日,也不愿意住进敬老院。

“一天三顿饭天天不重样儿,头疼发烧有医生,老杨他们服务好,我流浪一辈子了,现在这就是我的家。”丁叶住进了幸福家园,尝到了幸福滋味,已然成了胡集乡敬老院的忠实宣传员。

今年以来,该县投入3680万元,新建了胡集乡现代化智能敬老院,并对其余18个乡镇的敬老院进行改扩建及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新建的胡集乡敬老院有古色古香的亭台长廊,有四季如春的百花园,有全电气化的厨房设备,有全智能化的卧室……因为院民都是农村人,骨子里舍不掉种地的习惯,敬老院便特别预留了“责任田”供老人们耕种。

在李楼乡敬老院,升级改造工程刚刚完工,电动和面机、电热蒸馍机、自动面条机……电气化厨房设备把炊事变得如此轻松而且环保;健身广场、绿植花园、聊天长廊……巧妙的布局把这里变得如此温馨美丽。

“今天是绿豆丸子炖肉片,再来一个大馒头。”陆游坊村88岁的李腾奎在这里住10多年了,中午11时50分准时开饭,老李盛了满满一碗,和老伙计们坐在长廊下的凳子上大快朵颐,眼看着“家”里大变样,老人乐得像个孩子。

智慧,就体现在智能化设备和家庭化服务。该县对所有敬老院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并安装了烟雾消防报警系统、应急呼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智慧用电系统、电气化厨房、水冲式厕所等,使乡镇敬老院生活城市化。胡集乡敬老院副院长兼会计杨付功那一句回答“好勒”,便是全县敬老院由“管理员”到“服务员”根本性转变最真实的写照。

敬老院能不能达到“幸福100分”,院民的满意才是硬标准。该县组织全县敬老院开展考核互评,考核分值直接决定敬老院院长的“乌纱帽”。比服务,成为敬老院工作人员的必修课。

豫东有句俗话“人上一百,各形各色”,是指人多事多、众口难调。特别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心理更为复杂。有部分老年人无论如何就不愿离开生活几十年的乡村。

对此,该县对特困群体全面核查时的“精准”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多措施养老模式奠定了基础。该县一切遵从老人意愿,将失能半失能人员安置在医院享受医养结合,不愿意离村的老人在全县43个村居联养点养老,还有不愿意离家的老人由其亲属亲情赡养。

虎岗乡把闲置的李牌坊行政村小学改造成和乡镇敬老院同样标准的村级联养院,周边三五个行政村的38名老人合居于此,乡里乡亲共享晚年。

双楼乡以“空心村”改造为契机,把小赵行政村楚堂村82岁五保户王自知的宅基建成了村居联养点,其余4名五保的宅基整理成耕地自行耕种,5人合住一院。从破旧小屋孤寡居住,到一人一间住室、一间厨房的大瓦房,最重要的是足不出村养老,老人们由衷满意。

“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然过程,是我们脱贫攻坚中必须完成的民生答卷,我们党委政府必须义不容辞担当,把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服务献给老人,于党性和良心则安。”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深情地说。

[ 责任编辑:马月红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