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巴村盆面条

■司新国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7-11 09:02:47 
分享到

中原名吃巴村盆面条,出自中原名镇巴村。巴村位于商水县城西南30多公里处,南接上蔡、西邻郾城,汾河若一条玉带穿境而过。这里每逢双日为集,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商品集散之地。

秋日,我们驱车出城,此行纯属为吃而去,为的是吃巴村盆面条。经雷坡,过舒庄,直抵巴村。金色深秋,玉米大豆已收,小麦开始播种,田野里有浇地的、犁地的、耙地的、耩地的。

巴村盆面条始于西汉、盛于东汉。站在巴村街头,我笑对朋友说:“咱们也‘穿越’一回,把镜头聚焦到西汉末年,想象那时刘秀和巴村盆面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傍晚时分,晚霞夕照,巴村集市上的人散去后,十分安静。这种安静没能停留多久,被一阵马蹄声打破。忽听人相喧嚷、马尽嘶鸣,眼见刀枪剑戟,几百人马突然到来。风中招展的“刘”字旗已经残破,似乎顷刻就会随风飘落。大概是刚刚经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浓浓的血腥与汗气相互夹杂着,弥漫在空气之中。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埋锅造饭,似乎打算歇歇脚再走。

有胆大好事的村民出来探询,方知是南阳刘秀一众人等。这刘秀即后来名垂青史的光武大帝。有人向村民打探,问此地有无医生,说有人偶感风寒、肠胃不适、两天未曾进食。村民见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遂引荐当地小有名气的邵姓大夫给他们。大夫见病人正是刘秀,尽管刘秀在病中,却丝毫掩盖不了他的一身英气。大夫不敢造次,闭目搭脉良久,起身拱手道:“可否随小民去前面不远处?”见刘秀有些疑惑,大夫接着说:“恕我直言,您身体无恙,乃心病耳。千里奔波,车马劳顿,况兼百事繁杂,肝火攻心,以至胃燥肠结、不思饮食。集上有一吃食可代药,治您的病。”刘秀在左右亲兵簇拥下随他而去。约百十米处转过街角,在一排店铺中斜出一个布幌,上书“巴村盆面条”五个大字,大字下面一行小字“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刘秀进店坐下,老掌柜迎上前,亲自用褐色大号粗碗为刘秀盛上满满一碗面条。那面圆润细白、汤水泛红、牛肉透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辣味冲鼻,刘秀一闻连打几个喷嚏,顿时感觉精神一振,不觉喉结涌动、舌下生津、食欲大增,狼吞虎咽连吃两碗,顿时头上冒汗、遍体舒坦。待第三碗下肚,刘秀又打几个饱嗝。左右众亲兵看得直流口水。

阳城人口口相传,说是刘秀因盆面条,竟在巴村逗留三日,方才带兵北去。后来刘秀称帝,据说巴村做盆面条的有人被召至京都洛阳做了御厨,专门为刘秀做巴村盆面条。

其实,这些小故事都是我小时候从爷爷那里听来的。到了夏天晚上,坑边大槐树下是儿时纳凉之地。一弯明月、满天繁星、树影婆娑、清风徐徐、蒲扇轻摇、苇席铺地,苇席用来坐卧,蒲扇用来驱蚊。爷爷吸着旱烟,烟锅儿一明一灭就是一个故事。我问爷爷肚子里为什么有那么多故事,爷爷笑而不语。问急了爷爷拍拍我的头说,那是爷爷的爷爷讲给他的。

记得第一次吃盆面条是在一个冬天,那时我十二三岁。鸡叫三遍,我被姨母喊醒随她去巴村赶集。家离巴村约8里,过一条小河,穿过3个庄子,到集上天已亮。到了巴村,最先看到的就是汾河桥的石狮。石狮雕工精美,狮子头已经被人们摸得十分光滑。东西置买齐全,已是半晌时分,姨母带着我到盆面条摊前买碗盆面条。在瑟瑟寒风里,吃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辛辣十足、筋道的面条,别提有多得劲。

这天来到段振忠盆面条老店,朋友带我见到了段家盆面条的传人段振忠。老段人很精明,但说话慢声细语,不像是餐馆老板,倒像是位书生。据他介绍,盆面条因面条煮好后用大瓦盆盛而得名。盆面条原是乡间小吃,食客多为走卒小贩、赶集的客商,后因刘秀而名声大噪。段振忠家几代人都做盆面条,早年间做盆面条靠的是手艺,卖的是苦力。即使是寒冬,段家人仍是半夜起床,开始和面。阳城土地肥沃,适宜小麦生长,磨出的面,做出的面食,十分筋道。做盆面条,和面时要加少许盐和碱面。面和好,再醒上两个小时左右,擀面前需反复捶打面团。

说话间,老段从里屋拿出家中的老刀,这把刀两头微微翘起,刀身又宽又长,用它切面条刀刀切透、宽窄均匀。面条切好后,用手搓成圆条状即成。然后抓起抖一抖,面条自然下垂、不粘不连、圆润剔透。锅内置水,大火烧沸。先把提前准备好的面糊倒入锅中搅拌,面糊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然后将面条下锅,出锅时,再放入祖传秘制的汤料和辣椒油,让面汤和调料互相碰撞。尤其在寒风凛冽的冬季早晨,吃上一碗香辣可口的盆面条,若手头宽裕再要份薄如纸、泛红透亮的过缸牛肉拌入其中,吃后浑身发热、寒意全无。

说起汤料和辣椒油,老段便把我们领到储物间,将一袋袋食材打开,有芝麻、瓜子、辣椒、麻椒、胡椒、桂皮、砂仁、良姜等二十多种,这些都是老段精心挑选的。小磨油怕不法商贩掺杂兑假,老段便买来阳城本地芝麻自己磨制;麻椒、胡椒非四川所产的不用,其他香料也必须来自原产地。早年磨制调料用药碾子,费时费力;现在有机器代劳,省时省力。如今老段办起了“振忠辣椒油加工厂”,主打“振忠辣椒油”和“振忠汤料”。当然,在巴村说起盆面条,还有谢家、毛家、朱家、张家等,他们都有自家秘制的调料和做面的技巧。

其实关于巴村盆面条的传说,有些十分牵强。但美食之所以被大家喜爱,自有它的独特之处。当然,也在于一代又一代经营者的传承。我为巴村盆面条概括8个字,即“韧柔圆光、辛辣麻香”。

这天我们在巴村,自然少不了盆面条。两碗下肚,我忽然想起在外工作的一个阳城老乡的话“老弟呀,你猜我现在最想吃啥哩?从当兵坐上闷罐子火车走出家门,这些年天南海北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吃遍了各地的美食。要论面食,吃来吃去都比不上咱老家的盆面条。到部队头几年,除了想家,想娘,就是想盆面条”。想想也是,他是商水巴村人,小时候生活清贫,最好的吃食莫过于盆面条。一碗盆面条承载着太多儿时记忆,寄托了无尽乡愁。  

[ 责任编辑:李欣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