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曹植、淮阳和鱼山梵呗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8-05-21 09:27:51 
分享到

我刚到淮阳工作不久,就听说曹植葬在淮阳。因为对八斗名士久存敬仰,便不由增添了几分对淮阳悠久历史的敬畏。


淮阳思陵的由来


南环路里侧,有两座高大的冢子,南边最高的一座就是人们常说的曹植墓——“思陵”。一日闲来无事,与朋友开车过去参观,算作一种怀古与凭吊。那是一座满是盗洞的封土堆,周边是葱郁的麦田,远处有零星的房舍、村落,更衬托得他突兀高大,孤独而苍凉。由于缺乏管理,坟茔上长满了荒草和小树。


据《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太和六年二月(公元232年),(魏明帝)“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以陈地的富庶和宜于人居的气候条件来看,这个册封比着曹丕流放式的封赐算是非常优渥了,简直就是天上地下。然曹植天生就是一个活在精神世界中的人,生活待遇的改善并没有给他带去安慰,他期望的是在有生之年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最大的愿望是被侄子启用。明帝显然不懂叔叔的心事,也许是懂但故意装着不懂,他最终也没有满足曹植的鸿志,只给了他生活的优待、封地的改善。这让曹植“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曹植薨逝于被改封陈地当年的十一月,也就是说,曹植真正在淮阳生活的时间,也就是八九个月的样子。曹植死后,获谥号“思王”,所以今天淮阳的这座陵墓,就叫“思陵”。


到了新地方,遇到新史实,我有一个翻资料的习惯。抱出《中国历史大辞典》查阅“思陵”一词,竟发现了这部权威典书存在的一处明显疏漏。


《中国历史大辞典》“思陵”辞条下,并不包括淮阳的“陈思陵”,注释的是另外两座墓葬:“①宋高宗陵名‘永思陵’,宋人也以‘思陵’称高宗。②明思宗陵墓。参见十三陵(注释)。”《中国历史大辞典》中注释的两座思陵都是国家级的,即皇帝的陵墓,和淮阳“陈思陵”的墓主有着身份差别,曹植毕竟只是一个诸侯王。但辞条列的名称是“思陵”,而非“帝陵”,单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历史大辞典》采编是有遗漏的,确实有补正的必要。这是后话和建议,我们先话归正题,探究一下“思”到底应是一个怎样的“谥”字,竟如此“抢手”,以至于文才仰止的曹子建都被盖去了历史上应有的风头。


“思陵”辞条中,首先提到的宋高宗,是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这位活了81岁的长寿老人,说他毁誉参半都已经是很抬举他了。他虽有建立南宋的中兴之功,但任用奸佞佥壬,残害忠良,卑躬屈膝,对金称臣,伤透了炎黄儿孙的心,败坏了我们骨子里的民族自豪感,显非善主。其次辞典中提及的明思宗,就是明朝最后一位亡国皇帝崇祯。他虽还算励精图治,仄席吐哺,但冤杀袁崇焕自毁长城,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吊死煤山,也绝非什么值得称道的皇帝。只从这两个人的简单生平看,“思”在谥号中,也不是什么好字眼。


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去世后,朝廷都会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对其评定褒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盖棺论定地给一个中肯评语,这个评语凝练成几个字,就是“谥号”。赐谥有“谥法”,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宋代学子苏洵有一部《谥法》专著留世,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谥号总的说来,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美谥,也叫上谥,这是对逝者的充分肯定和褒奖,所用多是含义好的字,如庄、武、文、懿、穆等。第二类为平谥,也叫中谥,除了用于对平庸无作为进行评价之外,平谥里还带有很多同情的意味。如“惠”代表的是平庸,而怀、悼、哀、殇都有同情怜悯的意思。第三种就是恶谥,也叫下谥,这是一种含有否定、贬义的谥号,所用的字自然都是一些含义比较差的字,如厉、炀、灵、荒。另外,遇到改朝换代时,后朝统治者对前朝皇帝赐谥时,还会用到一些带讥讽意味的字眼,来表现自己的得意之情。曹植的哥哥曹丕,逼迫汉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自己。践祚后,得意之余,刻薄的曹丕送刘协的谥号竟是“孝献帝”,之外顺帝亦同此意。


根据《周公制谥》的解释:“思: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谋虑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愿曰思,深虑远道曰思;念终如初曰思;辟土兼国曰思;追悔前衍曰思。”这些解释中有褒有批,但绝没有贬低侮辱的意思,所以“思”作为谥号应该属于“平谥”范畴。纵观曹植一生,不被斩杀,身后能得此中谥,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因争王位,魏文帝曹丕对曹植恨之入骨,杀他之心都有。只是曹丕死在曹植之前,给曹植赐谥号的是他的儿子魏明帝曹睿。


真不幸中的万幸,“思王”的谥号才不至于让曹植身后太过难堪。


争储位兄弟反目


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其次才是文学,曹丕亦是如此。但曹氏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还是无愧中国文学史的,只是在文学方面曹植才是扛大梁的泰斗。“玩政治我不行,文学你们都不行,”曹植无愧这种句式的当代俚语。然曹植到死都对政治抱有希望和热情,这与他放荡不羁的文人情怀、善良宽厚的人品性格很不协调,这种两面性也注定了他一世的悲哀。


有人说曹操在政治上雄才大略,有人说他是乱世枭雄。英雄也好,枭雄也罢,有一点是不容置疑:如果没有令后人瞩目的历史成就,恐怕有关他的褒与贬都不会在历史上长久流传。董卓、袁绍等人,开始都比曹操强大很多,最终却烟消云散,过眼而逝。唯曹操为一代帝业打下了坚实根基。但如此雄才大略之人,在处理家务的时候,居然也没有跳出袁绍的局限,终酿大祸,给家人造成无比的伤痛,不能不说是曹操伟雄人生中的缺憾。这个悲剧要从立储说起。


曹植生母卞氏为曹操生育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夭折)。曹丕秉性虚伪阴狠,为众兄弟所不容;曹植和善才俊,深受兄弟和曹操喜爱。然根据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立曹丕为储天经地义。曹操偏偏倾向曹植,又迟迟下不了决心。正是曹操的犹豫不决,给两兄弟腾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一帮利益之徒围绕在兄弟二人左右,密谋策划,拉帮结党,逐渐形成分别以曹丕和曹植为核心的两大政治利益集团。曹植阵营中主要是杨修和丁仪、丁廙兄弟。这些人像疯狂的赌徒,把自己的荣华富贵押在帮助主子建功立业上,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家族安危押在主子身上。今天我们更多地知道,曹植“相煎何太急”的旷世绝叹,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争储的过程中曹植亦曾煞费苦心,志在必得。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让曹丕如芒刺在背,寝食难安。


曹植热衷政治,却没有政治家的深沉、稳重与专注;其醉心权力,又放不下文人的激情、浪漫与放荡,就像痴迷角力竞技的斗士,每每不把增强自己的体力太当回事,失败是注定的。在曹植两次严重酒后失态之后,曹操对他彻底地失望了,标志性事件就是:曹操毫不犹豫地斩杀杨修。


杨修的小聪明只是曹操杀他的导火索,或者说是借口,想要立即平息曹丕、曹植的储位之争,才是曹操开杀戒的真正动机。敝人以为,曹操不过是在用极端的血腥与杀戮警告身边谋士们:他已经不能容忍再有人怂恿、帮助曹植争夺储位了。不久曹操病逝,“文帝(曹丕)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


没有了曹操的羁绊,曹丕作为政治家的凶险歹毒开始猛然发威。其后,曹丕对曹植极尽迫害之能也就在所难免了。


曹植与鱼山梵呗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地区的?史乘中普遍认可的是:佛教于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原。正史《魏书·释老志》中记载:汉明帝夜梦金人。第二天朝堂上,大臣傅毅释梦称:明帝梦见的是佛陀。于是明帝派人西取佛经,用白马驮回,便有了洛阳白马寺,也就开了皇家佛教信仰的先河。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段史实,还可以得出一个更大胆的结论:一个大臣能为皇帝以佛释梦,说明佛教在中原民间早已经开始传播了。信徒就包括那位向皇帝“弘法”的大臣——傅毅。


梁启超在《中国佛法兴衰沿革》中论断:“计自西历纪元一世纪之初,至四世纪之初约三百年间,佛教渐渐输入中国,且分布于各地。然其在社会上势力极微薄,士大夫殆不知有此事。…佛法确立,实自东晋。”梁先生的话大抵是主流观点,但论断“佛法确立,实自东晋”之前“士大夫殆不知此事”的结论,偏颇失察也是明显的。前文中那位大臣傅毅就是个例子,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就是——陈思王曹植。


曹植生于西历192年,那时佛教传入中原刚百余年。但曹植不仅接触到了佛教,研读了佛经,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启蒙了一项重要佛家礼仪,即汉化梵呗。


曹丕践祚后,折磨曹植的办法之一就是流放式的封赏!哪贫瘠,哪荒凉,就把心怀浪漫的弟弟分封到哪里,且等他经营几年,环境稍有改善后,再次改封他乡。魏太和三年,几经颠沛流离的曹植最后被哥哥封为东阿王,由雍丘(今河南杞县)迁往东阿。


鱼山是一座只有八十多米高的石山,位于东阿县城东南20公里处。因山形似甲鱼,山顶建有渔姑庙而得名。这里南临黄河,远倚泰山,可以称得上风光旖旎。当然曹植游历鱼山的时候,南边的河流并不是今天的黄河,而是济水。济水,古河名,发端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太行山中。《尔雅·释水》将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远古中国之“四渎”,即四条入海大河的意思。宋金时期,黄河决堤泛滥,肆虐的黄河洪水抢占济水河道入海,济水便消失了。今天只留下济源、济宁、济南等古地名,算作对这条古代大河的一种铭记。


鱼山松风如吟,济水波浪如歌,鸟语虫鸣,月流似瀑。曹植静居其间,超然物外,宠辱皆忘,其内心的愉悦是可以想见的。这正契合了“万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佛教无上境界。所以,即便我们无法知道曹植是怎么接触到佛教的,但是他和佛教经典一拍即合的默契是一定的。梁启超先生认为:“三国时,刘蜀佛教无闻,曹魏稍翻有经典”。确如此言,曹植当时看到了一部佛教经文《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诗人的敏感和佛教的禅思,文人的才情和佛学的玄妙,开始在曹植的胸中碰撞、融合。这种碰撞和融合,如果遇到的是木讷愚钝的凡夫俗子,或玲珑剔透的文人学士,也就是造就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或大德高僧而已,偏偏他是曹植,好在他是曹植。于是汉传佛教中一种新的唱诵仪式,在鱼山滥觞,在曹子建横溢的才华中流淌肇始,那就是梵呗。曹植也因此成为中国梵呗音乐的创始人。


曹植在古陈州歇息了!


他浪漫的俗世生活,他伟大的文学创作,他矛盾的理想情怀,皆停歇于斯。有人说,淮阳思陵只是他的衣冠冢,并非归寝之地;有人说,他的后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他归葬鱼山,那是一个让他和佛教水乳交融的地方;还有人说他葬在通许,那里靠近其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许昌。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到过哪里?一个近两千年前的杰出人物走过的地方,都会因他的足迹而载入史册,显现出在往昔岁月中非凡的历史地位。 


[ 责任编辑:张蕾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