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王云亭:妙手仁心欲济世

王云亭:妙手仁心欲济世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 2015-02-06 11:15:33 
分享到

  2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王云亭第一次以主刀医生的身份,站上手术台,为一名病人做断指再植手术。手术从夜里10时开始,直到清晨6时结束。手术完成后,他的心中充满忐忑与期待。连续3天,他住在病房内观察病人术后效果。亲眼看到病人手指再植存活,他如释重负……

  20多年过去了,王云亭的身份从一名普通外科医生,转变成国内著名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成为我国手外科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但是,他当年养成的习惯,至今仍没有变:为病人做完手术,王云亭睡不着觉,每次术后都要反复去病房观察,确定病人情况稳定,方能安心入眠。

  回家乡

  学到很多东西

  王云亭是周口项城人,1987年从河南医科大学(现已合并入郑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大学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王云亭的同学大部分被分配到了各自家乡。王云亭表示,当时能回到项城在县医院工作,对他来说是个很理想的归宿。“即使在项城干一辈子,我觉得也值。家乡的文化底蕴很深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民风比较淳朴。我在项城的几年交了很多朋友。因为家在项城、有很多同学在项城,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回报家乡的好机会。”王云亭说。

  基层医院医疗条件与大城市医院相比较为落后。在大医院,医生遇到问题可以请专家前去指导;面对病人时,查不清楚的症状,可以借助大型仪器、设备验证病况。而当时在县医院,王云亭和他的同事们只能依靠经验进行诊断。

  在日常工作中,王云亭觉得自己经验还不够,需要看书来弥补。“书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问比自己年长的老医生,和他们探讨。所以说,每天晚上做手术之前,我自己先翻书,把以前学过的东西拿出来再看一遍,跟老医生商量后,再做手术。虽然手术做得很慢,但是很仔细。我本人的业务技能也因此得到很大的锻炼。”王云亭说。

  作为一名刚从医科院校毕业的外科医生,骨科、脑外科、手外科等外科手术,王云亭都曾参与其中。王云亭说:“在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4年,对我来说收获很大。当时医疗资源匮乏,项城、商水、淮阳的居民用架子车拉着病人到医院来求医。在这段时间,我对基层县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区域百姓的疾病谱有了深入了解,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每一例手术,都还记忆犹新。”

  与此同时,刚刚踏入社会的他,在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病人打交道方面,也学到了很多。“当时县医院接诊的病人,以农村来的病人居多。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在交谈过程中,怎样才能让他们能听懂医学术语、让他们把自己身体的痛苦表述出来,需要我好好去琢磨、思考。只有充分沟通,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克服畏惧感,他们对病痛的表述才能更准确,以方便医生来为他们诊断疾病。”谈起在家乡工作的4年,他说得最多的词是“锻炼”与“收获”。

  再求学

  想博一个广阔前景

  在县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王云亭开始思考自己的将来:是在家乡舒适的环境中继续待下去;还是进一步努力,去博一个更广阔的前景?他选择了后者。

  王云亭认为,作为医学专业人员,如果想要寻求更长远的发展,唯一的出路是考研。但是由于专注于临床工作,他已经4年没有学习过英语。若要考研,英语对他来说是一道不太容易能迈过的坎。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余,埋头苦学英语。1991年,王云亭如愿以偿,考入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五年制硕博连读。

  他说:“我从医学院毕业后就进入医院成了一名医生。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医学院5年本科培养出来的是医学生,应该被称为‘半成品’,医学生进入医院经过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才可以成为拿到医生执照的‘成品’;在‘成品’的基础上,再经过三至五年的培养,才能成为‘精品’。也就是说,医学生毕业后,需要培养五至十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王云亭介绍,目前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已经启动。这项旨在为我国医疗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政策,正与他当年走过的道路相似。

  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就读期间,王云亭系统地学习了手外科手术。王云亭说:“别看只是一个巴掌大的地方,但是对于手术来说,地方越小,施展的空间就越小,所以手外科是最辛苦的。”读研期间,王云亭为了把手上的解剖弄清楚,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去实验室练习解剖,熟悉手掌的结构。为了熟练掌握在显微镜下缝合血管的方法,他还从实验室里找到被淘汰的老鼠进行练习。

  有激情 

  业务能力快速提高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王云亭每天练习4个小时,直到有一天,王云亭等来了再次站上手术台的机会。一天晚上,武汉同济医院急诊室来了一名病人,入院前由于手指受到严重碾压,导致血肉模糊、血管和神经难以分辨。按照规范,这名病人的伤情已经达不到手术条件。病人得知即将失去一个手指后,心有不甘,抱着一丝希望请求医生试一试。王云亭当时的导师对他说:“你练了这么长时间,就试一试吧!”于是当晚10时,王云亭走上手术台,由他主刀,对患者实施了断指再植手术。第一次做断指再植手术,王云亭格外细心,将平日所学全部倾注在这名患者身上。经过8个小时手术,次日凌晨6时,手术完成。

  连夜完成手术,王云亭虽然感到了疲惫,但又睡不着觉。因为在术后的几个小时内,病人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他不敢掉以轻心。为了观察手术效果,他在接下来的3天里一直守在病房,时刻关注病人康复情况。直到确定患者手指再植存活后,他才如释重负。

  从此,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为病人做完手术后,都要陪在病人身边观察一段时间,才能放心。即使后来当了副院长,只要是他做过的手术,每天晚上睡觉前,他一定要去病房看一看病人,才能睡得着觉。

  王云亭告诉记者,硕博连读期间,武汉同济医院几乎每天都要收治前来做断指再植手术的病人。每次上台为病人做手术前,他都会很兴奋,心中充满激情,且认真仔细地做好自己的每台手术。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业务技能就是在这5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国外

  获得同行尊重

  1996年,王云亭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当年进入中日友好医院工作。然而,王云亭的求学之路并未因此而终结。第二年1月,王云亭被派往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AVICENNE医学院进修。

  当时法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每次做手术时,从中国来进修的学生不能上台操作,只能站在手术台边看。“当时我已经在国内完成了将近200台断指再植手术,手术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看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别人做手术,我站在旁边看,意义并不大,逐渐就觉得没意思了。”王云亭说。

  两个星期后,王云亭迎来了上台做手术的机会。当时法国医护人员罢工,科里只剩下两名教授收治病人。其中一名教授在上手术台前,问王云亭愿不愿意做他的助手,王云亭答应了。这次罢工持续两个星期,在这两个星期里,王云亭和教授的配合很默契。在手术过程中,针对手术的操作方法,两人之间的交流多了起来。王云亭说:“教授问我,在中国,这种手术大概需要多久可以做完,我告诉他,我最多用两个小时。而法国人做这种手术至少要6个小时。”

  为了证实王云亭的说法,教授给了他一次亲自主刀的机会。“让我主刀,对我来说是一种信任,也是考验。”王云亭说,最后他按照自己所说的时间,顺利完成了手术,令教授刮目相看。

  两个星期的罢工结束后,医护人员返回各自岗位,教授把大家叫到一起,说:“从中国来的王医生,在显微外科方面很有经验。你们值班的时候,可以请他一起处理病人。”

  得到教授的认可以后,王云亭发现,自己很快就融入集体中,同事们对他变得很客气,中午吃饭也会喊着他一起去,而且还会特意把他介绍给其他法国人。他明显感受到法国人对他的尊重。王云亭告诉记者,之前,有很多来这里进修的中国人由于不能上台操作,只能看别人做手术,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觉得没意思,三五个月以后,就回国了。而他在这里进修了一年多时间,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

  爱病人

  就像爱自己

  1998年5月份,王云亭回到中日友好医院,担任急诊科副主任,负责处理创伤。当时在北京,除了积水潭医院以外,其他大型医院均没有手外科,尤其是断指再植。王云亭回来后,开始在中日友好医院开展断指再植手术。

  “我们接触的病人多是农民工。他们的特点是用手劳动、生活条件差、经济条件也不富裕。被人送到医院的时候,大多数人身上只有两三百元钱。”王云亭说,由于被送来就医的均是情况危急的病人,王云亭和他的同事们经常整夜给病人做手术。

  王云亭还记得他刚回到中日友好医院时收治的一名病人,那是个在建筑工地上开电梯的农民工,大概20多岁。“电梯突然出故障,小伙子的胳膊全部断裂,看起来非常痛苦。撕脱伤与刀砍伤不同,接起来比较困难,成活率也不高,所以按照常规的方案,要对小伙子进行截肢。”但是,王云亭认为,对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来说,今后的人生很长,还要面临生活、求职、成家等等许多问题。拥有完整的肢体,对他来说太重要了。王云亭决定尝试一下,帮小伙子把胳膊接上。

  手术用了6个小时,顺利完成。接下来的3天里,王云亭每天守在病房里观察手术效果。3天后,他欣喜地发现,小伙子的伤情稳定了下来,断裂的胳膊开始恢复。

  “这次手术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是做成功了一例手术,但是对于病人来说,这台手术将会影响到他今后的生活质量。”王云亭说,他从医越久,人就变得越胆小,生怕哪个决定做不好,就会对病人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从医多年,得到的体会是病人不管是挂3块钱、5块钱,还是十几块钱的号,病人把自己所有的痛苦都告诉医生,那么我们医生就应该把每一个病人都当成自己一样去认真对待。”

  成权威

  晚上不查房睡不着

  在王云亭的带领下,中日友好医院在3年时间里,将断指再植术这个项目做大做强。王云亭本人也在全国手外科领域积累起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博士生导师。

  2001年,王云亭被调任中日友好医院科教处担任主任,负责整个医院的科研教学任务。中日友好医院除了临床工作以外,还是北京医科大学(现并入北京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在国内,上述两所大学分别在西医和中医教学领域属于顶尖水平,王云亭所带领的科教处,承担着两所高校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院的教学工作。

  2006年,王云亭担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当上副院长以来,医院里除了后勤以外,所有工作他都分管过。虽然进入领导岗位,要把许多精力投入到医院的管理当中,但是作为全国手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王云亭在面对自己的手术对象时,依然保持着他刚当医生时养成的习惯。他说:“即使工作再忙,只要是我做过的手术,每天晚上睡觉前,还是要去病房里看看病人有没有出现问题,不然的话我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候去外地会诊,手术完成以后,我也尽量留在当地观察一天,就算有事必须得回到北京,每隔一会儿我要打个电话问问,时刻关注病人的情况。”

  王云亭说:“作为一名周口人,是家乡水土养育了我,我的根还在周口。希望家乡一天比一天好,人民过得越来越幸福。如果家乡有什么事需要我服务的,一定义不容辞。”

[ 责任编辑:戴宇航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