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盖会章:田里种出“金疙瘩”

盖会章:田里种出“金疙瘩”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5-05-18 09:19:24 
分享到

  晚报记者 张燕 文/图

  周口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不仅地域广阔,土层深厚肥沃,而且沙颍河、涡河、汾河等淮河支流蜿蜒区域内,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0多年前,为了改善家里生活状况,他背上行囊外出谋生,凭借坚韧的意志和睿智的头脑,他获取了财富。正当事业风生水起时,他决定放弃眼前的一切,回家种地。凭借非凡的魄力和发展的眼光,2003年,他承包了200多亩耕地,直到现在,他承包的耕地数量逐年增加,如今已经达到5000多亩,粮食产量也随之不断增长。他也因此获得“河南省粮食高产种植能手”、“全国种粮销售大户”等荣誉称号。

  致富不忘回报乡梓。他把自己的“种植经”传授给村民,带领他们致富;他为村里修路,方便村民出行;他为学校添置新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他就是西华县西华营乡常武营行政的村民盖会章,是中国众多农民中的一位。与他人不同的是,他身上多了一份传奇色彩。

  4月份的一天,在常武营行政村,记者采访了盖会章。眼前的盖会章衣着朴实、谈吐干练。“看着这片土地,我心里踏实且开心。如果有机会再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当农民。”交谈中,盖会章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把握商机

  20多岁当上“万元户”

  熟悉盖会章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位“致富能人”。他的才能不仅仅是表现在种地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盖会章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毕业后的盖会章没再继续上学,选择了外出打工。这是他经过再三考虑后决定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家中人口多,父母为了生计整日辛苦劳作,已是疲惫不堪。身为家中的长子,盖会章就想着帮助父母分担一些。

  最初,盖会章在县城一家化肥厂帮忙装化肥,按所装吨数给钱。可是,每天工作时间太长了,渐渐地,他身体有些吃不消,便决定离开。之后,他也尝试做过一些小生意,但是,“致富路”的大门正式开启,还是在他20岁时。

  那时,他在当地粮管所帮忙收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连续干几年后,手中有了积蓄。期间,他考虑到交通不便,农民拿着粮食去粮管所不方便,便掏出数万元购置了四辆四轮车,并且给每辆车都配备了收粮所用的设备。每到粮食成熟的季节,他就领着车队走村串户收粮食。由于他为人和善、价格给得合理,很多农户都乐意把粮食卖给他,他也从中得到了实惠。就这样,在大家对“万元户”这个词还感到新鲜时,他积累的资产已达到数万元,周围的人对他也是又羡慕又佩服。

  可是他的思想并未就此放松,仍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着周围,挖掘潜在商机。而后的时间里,盖会章发现在农村不少人挣了钱便开始整修房子,对砖块的需求量较大,30多岁的他决定改作拉砖生意。因为他在赚钱的路上很有一套,村里不少人都表示愿意跟着他干。就这样,由10多辆车组成的运输队成立了,盖会章任队长。他也主动承担着与各砖厂协调、对外销售等各项事宜。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致富的道路越走越敞亮,大家的腰包也慢慢鼓起来。

  返乡种地

  为梦想插上翅膀

  返乡种地,在农田“刨”出一条致富路。盖会章在35岁时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决定。这次,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并未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反倒认为他的想法近似天方夜谭。

  “小时候,很多家庭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主要食物就是红薯面或是红薯干,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白面。那时我就想,若要留在农村,就让周围的人都吃上白面馍。而现在,我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提及做出这样的决定的缘由,盖会章解释道,自己曾经想过,如果想让耕地产生可观的农业效益,就要实现规模化种植,进行机械化作业。为此,这些年他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认真了解土地流转政策以及相关信息。当他了解到国家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时,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说干就干。在离他们村不远的河南省五二农场那儿,有成片的耕地,大部分在边沿地带,经常有人偷庄稼,不好管理,农户们为此也很烦心,便想着把300亩耕地转给他人承包。这个消息对盖会章来说极具吸引力。虽然里面有一定风险,但他还是于2003年与五二农场签订了承包合同。

  就此,盖会章为梦想插上了翅膀,准备起飞。

  包地数千亩

  让梦想照进现实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这恐怕只有付出实际行动的人才知道。

  承包第一年,因为经验不足等问题,地里种植的小麦和大豆收成并不好。第二年,他总结教训,重振旗鼓,大干一番。通过他的努力,农田产量方面渐渐有了起色。

  此时,细心地盖会章发现,由于不少人外出打工挣钱,大量耕地闲置,有些耕地缺乏管理,致使粮食产量下降,他就想办法把这些土地资源整合。2000亩、3000亩……从2003年起,盖会章拥有的耕地数量在不断增加,现在已经达到5000多亩。

  耕地有的在五二农场,有的在常武营行政村。但是无论在哪里,盖会章都没有忘记初衷。什么时间种,什么时间打药……他把自己的一套“种植经”传授给农户。另外,10年间(从2003年到2013年),他带领群众每年繁育良种600多万斤,使村民增收260多万元。而且,在他的示范带动、技术和资金支持下,村民积极发展养殖业,每年累计出栏生猪6.5万头,创利润800多万元。

  惠农政策

  让他将种地进行到底

  盖会章说,最初承包耕地时,农机设备类型少且功能单一,很多时候需要人力配合。尤其是麦收时节,收来的麦子摊在晒场有一人多高,人要乘车上去进行不停地翻晒。为了避免麦种受天气影响而变质,他和工人都是抢时间干活,白天收多少麦子晚上都要入库,有时都顾不上睡觉。至今仍让他心有余悸的是,2009年的一天,他们刚收了一两百万斤麦子,因得知要下雨,就提前用塑料布盖好了。可是,风势太大,塑料布都被掀起来了。匆忙之下,他的家人、工人几十人都趴到塑料布上,坚持了将近1个小时。幸运的是,麦籽没有因此发芽。

  那时候,盖会章做梦都想着啥时候能用上现代化农业机械。而近些年,他除了拥有大型收割机、 传送机等现代农机设备外,还有两台东方红大型拖拉机。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台拖拉机分别是2008 年和2011年, 他评为“全省种粮大户标兵”、“全国种粮售粮大户”时,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奖给他的。正是有了这些“大块头”,从收、晾晒到入仓,相比原来人工作业省下来不少时间和力气。除此之外,现在耕地都配有电、井等,运用设备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这些年,无论刮风下雨,盖会章都会到地里瞧瞧,往日的一幕幕如胶片般在脑海里回放。从创业初期的艰难到现在的乐享生活,这一系列的变化,正是有国家惠农政策做后盾,而这也给他给增添加了信心和无穷动力。

  不忘乡梓

  用心善待每个人

  一位老人和盖会章无亲无故,却和他一起生活了10多年。

  这位来老人叫李停,年近70岁,是商丘人。早些年,李停流浪到这个村,遇到了盖会章。盖会章了解到老人在此地无亲无故,便好心收留了他。知道老人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他就安排老人在晒场看门。一直以来,盖会章待老人像亲人一样。如果家中做什么好菜,他会端来一份,和老人一起吃,偶尔两人还会小酌几杯。

  2006年,在村民的极力推荐下,盖会章当上了西华县西华营镇常武营行政村村主任。那时,不少年轻夫妻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自家老人照顾。为了让这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方便老人接送孩子,他东奔西走,想法引资在村里建一所幼儿园。因资金没到位,他便拿出100多万元先垫上。现在新幼儿园已经投入使用,看着孩子们的可爱笑脸,盖会章心里很开心,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除此之外,村里部分道路坏了,也是他自费修理。

[ 责任编辑:金鑫鑫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