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日新月异看灌溉

日新月异看灌溉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5-06-18 09:03:54 
分享到

农民利用小水沟灌溉田地

       □晚报记者 张志新 文/图

       1

       不少人都知道,在中国地理上具有重要意义的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这表明这条线两侧区域的年降水量有明显差异。为此,这条线也成为地理意义上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以看出,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体上从属于淮河流域的周口中南部一带横穿而过,致使周口这片土地并不缺少雨水的恩惠,并少有出现大面积的大旱或者大涝的现象,这让大多以土地为生的周口百姓免去很多抗旱、抗涝的无助。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口百姓年年期盼的风调雨顺常常能够得以实现,便多得益于此。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周口这片土地也并非如大自然一般,完全遵循着应有的气候规律。在某些年代、某些季节、某些月份,这片土地也会出现少有的干旱现象。不过,依赖这片土地生存的人们,早已经在生活中学会利用智慧应对干旱,他们对待这片土地就像对待摇篮里的婴儿一样,只要大地渴了,总会想尽一切办法灌溉。

       2

       2015年6月,在周口这片土地上种植的数百万亩小麦收割完毕,夏收之后就是夏种。

       6月15日上午,经过多日干燥晴热的天气之后,周口上空一片阴沉。此时,在周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姚滩行政村高庄村,51岁的吴梅英等待多日没有盼到雨水,便拉着水泵来到离自家田地不远的一个坑塘。她把水泵放进坑塘里,然后接通电源,伸展开塑料输水带,把坑塘里的水引到自家地里进行灌溉。

       当时,天气预报说近两日有降雨,吴梅英没有完全相信。她看到地里刚刚长出的玉米苗相当“干渴”,心里有些着急,担心玉米长势不好,索性不再等雨了。“说起来,我们家的水泵已经大半年没有用了。咱们这里不算太缺雨水,只要地里有了干旱的苗头,雨水总能及时降临。不过,这次确实需要给田地浇水了。”吴梅英说。

       除了吴梅英在灌溉田地外,放眼望去,刚刚麦收不久的田地里,不少农民也在浇田。他们浇灌的方式大同小异,都是利用水泵从地下水井、坑塘或者河流中抽出水,然后把水引到地里进行漫灌。虽然漫灌有些费力、费时和费水,但这是目前农民最便捷、最普遍的一种自主灌溉方式了。

       可以看出,面对当下的干旱,周口百姓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沮丧、忧虑和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在拥有无数地下水井和沙颍河、汾河、新蔡河等众多河流的周口,他们已经不再完全求助于天,只要田地渴了,他们随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土地喝个饱,不会无奈于大地的“渴”求。

       3

       除了多数农民使用上述的漫灌方式外,在周口市区七一路办事处康湾社区的一片菜田里,另一种较为原始的水沟浇灌方式仍然存在。在这里,菜农用砖和水泥修建了一条35厘米宽,并且可以连接起每家地头的小水沟,看上去就像棋盘网格一样,相互交织、四通八达。

       待田地干旱时,只要从机井里用水泵抽出水排进小水沟里,水便顺会着小水沟从每一家的地头前经过,无论谁家的地里需要水,只要打开地头边的开水口即可。

       在地里除草的康启欢说:“麦收后,由于天气干燥少雨,加上蔬菜田需水量大,他们已经浇灌了3次。这条小水沟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有20多个年头。如今,在周口再也难以找到这样的小水沟。曾经,周口几乎每家田间地头都有这样的小水沟(垄沟),而且那个时候水沟都是泥土水沟,很少有这样用砖石修建的坚固水沟。”

       今年73岁的杜金荣,一边收拾着地里的蔬菜,一边说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的田地灌溉。“那时候,生产队里都很少有水泵。地里干旱时,我们都是利用推水车从水井里把水抽上来,然后通过小水沟(垄沟)把水引到地里,很麻烦也很费力”。

       4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灌溉方式正在朝着便捷、高效、节省的方向发展。在周口,除了少数水沟浇灌和常见的漫灌方式外,在一些农业实验田里,一种高科技自动化的喷灌、滴灌方式正悄然兴起。

       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科的工作人员说,周口一些农业实验田使用的喷灌方式,是把支水管预先埋在地下或者铺在地面上,把由水泵加压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就能均匀地洒落在农田,以达到灌溉的目的。其优点是灌水均匀,方便快捷,节省人力。

       而扶沟县一些蔬菜大棚里的滴灌方式则更为先进。这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水和作物需要的养分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中,真正实现水肥同步的效果。

       6月15日下午,阴沉了两日的天空终于降下雨水,周口干旱的田地再一次得到上天眷顾,等来了及时的甘霖。其实,依赖这片土地生存的人们,早已不再受制于天,就算一段时间离开上天对大地的恩泽,他们同样可以让干渴的土地有水喝。

       时间如水般流逝,无论灌溉方式怎样演变,周口百姓在遇到大地干旱时,都不会辜负大地的“渴”求。因为他们不辜负的,还有对未来丰收的一片希望。

[ 责任编辑:李欣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