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烈日下的坚守

烈日下的坚守

——致城市中最可爱的人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5-07-24 08:54:39 
分享到

 

 趁乘客上下车的间隙,3路公交车司机张师傅赶紧擦把汗。

  交警刘保兵正在指挥交通。(记者 马四新 窦娜 摄)

  在华耀城建设工地上,刘顺风师傅正在忙着固定钢筋。

  编者按:进入伏天,逐步攀升的气温使整个城市像火炉般炽热。当很多人选择躲在有空调的室内享受清凉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烈日下坚守,每天挥汗如雨,或穿梭于大街小巷,或爬上高高的脚手架,或站在滚烫的马路旁,为了工作和生活,他们不怕辛苦,全身心地投入着,只为换来这个城市正常的秩序、方便市民的生活。近日,本报记者走上街头,采集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场景。本刊今天集中刊发,以飨读者,并以此献给那些在烈日下坚守的城市中最可爱的人。

  环卫工:

  用汗水换来城市的清洁

  记者 马四新 实习生 李丹

  61岁的杨德老人是一名环卫工人,负责中州大道附近的道路保洁工作。

  每天早上5时,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杨德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5时到20时,杨德要对近两公里的路段进行多次清扫。他告诉记者,他负责清扫的路段,来往的人多车多,只有把卫生做好,才能给市民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11时,温度越来越高,记者站在马路上的阴凉处不怎么动就已经满头是汗,只见杨德一手拿着扫帚,一手拿着簸箕,弯着腰正在认真地清扫着路面上残留的垃圾,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滑落,随身带着的大水瓶早已喝空。

  “夏天天气热,丢弃的果皮在高温下会发出异味,必须马上清理掉。”杨德说。在别人眼里环卫工作很辛苦,但杨德却觉得苦中有乐,“看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城市道路变得整洁了,累也快乐。”老人乐呵呵地说。

  和记者交谈的时候,杨德的目光时刻不忘注视着马路四周的地面,只要发现垃圾马上走过去清理。

  建筑工人:确保工程能如期完工

  记者 马四新 实习生 朱留存

  7月20日,记者来到华耀城建筑工地,看到建筑工人正在紧张施工,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一滴滴地落下,他们的衣服早已湿透。

  10时许,项目部高经理带领记者登上高达40米的钢架平台,现场体验了高温下工人们施工的情景。在宽约20米、长约80米的工作面上,2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有的运送钢筋,有的绑扎结构,有的电焊作业……头顶上是烈日,脚底下是滚烫的钢筋钢板,一会儿,记者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今年43岁的刘顺风,从事建筑行业已有10多年,常年的室外劳动让他的皮肤晒得黝黑,和实际年龄大不相符,加上长期和钢筋、水泥“打交道”,他的手上沾满了斑迹,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没什么大本事,就靠这个挣钱养家。”刘顺风笑着告诉记者。说话间,他扛起一捆钢筋,向不远处运去。豆大的汗珠如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从他的额头冒出,顺着黝黑的面颊往下滑,最后无声无息地滴进滚烫的混凝土中。

  刘顺风说,为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工地调整了工作时间,歇中间,做两头,11时下班,15时后开工,中午可以休息一下。同时,工地采取了防暑降温措施,提供的有绿豆汤、纯净水等降暑食品。施工单位还搭了一个简单的遮阳棚,让工人们临时乘凉。“再这么晒下去,我都快成非洲人了。”刘顺风笑着说。为此,刘顺风天天盼着下雨,但是雨真的下久了,他心里就会担忧起来。“长时间下雨,会耽搁工期。我们这么大热天的坚持赶工,也就是盼着工程能如期完工,那样大家都高兴。”

  仅仅围绕工地走了一圈儿,记者的前胸后背就被汗水浸透,裸露的皮肤出现灼痛。烈日下施工的工人们却与钢筋、电焊机、混凝土为伴,不知流淌了多少汗水。在此,记者想对他们说:“辛苦了,你们是这座城市建设中最可爱的人!”

  交警:

  挥汗如雨只为道路畅通

  记者 马四新 实习生 朱留存

  “天再热,我们也要把交通指挥好。”7月22日12时30分,在中州大道宁洛高速路口附近,正在指挥交通的交警刘保兵对记者说。记者看到,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衣背,蓝色的制服由浅变深。

  2009年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的刘保兵,坚定地选择了交警这个职业。“当时也没多想,就想当警察为人民服务。”刘保兵告诉记者,他和同事负责的高速路口区域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人流量、车流量密集,平均每天经过这里的行人与车辆在1万人(辆)次以上,因此交通管理难度很大。

  天气炎热,人的心情容易烦躁,也是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和事故的高发期。除了日常的站岗执勤,值班交警还得勤走动,多观察,及时发现交通隐患,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虽然天气热,工作累,但是只要往来的驾驶员、行人能理解我们,配合我们的工作,再辛苦的付出也值得。”刘保兵说,因烈日暴晒,很多同事都患上了日光性皮炎,脸部、手臂等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疱疹,又痛又痒,但大家都只是简单地涂点药膏就继续巡逻了,没有丝毫松懈。

  “经历了枯燥,洒下了汗水,付出了辛勤,赢得了平安。”采访结束时,刘保兵用这20个字向记者形容交警的坚守和执著。

  公交司机:乘客满意是最大的褒奖

  记者 窦娜 实习生 朱留存

  7月23日,记者在商水县南站见到了驾驶3路公交车的张师傅。今年48岁的张师傅已是驾龄20多年的老司机了。

  打卡、倒水、整理衣领,然后张师傅快步走向一辆公交车。打开车门,一股热浪迎面扑来,就连扶手、坐椅都有些烫手。张师傅默默坐下,发动着车,行驶在开往周口的路上。当车开到纬一路站时,张师傅额头上已经流汗了,趁着售票员招呼乘客上车的瞬间,张师傅赶紧用旁边的毛巾抹了一把汗。“一路上不敢多喝水,只能润润嗓子,到了两边的终点站时,抓紧时间上厕所。”张师傅笑着说,3路公交车线路比较长,每天的工作量是往返五趟,运行里程达100多公里。在双休日,人流量更大。

  “我们这条线路途经黄河路口时经常堵车,双休日堵车情况更为严重。”张师傅说,天气凉爽时还好,要是到了高温天气,一旦遇上堵车,车箱里闷热难耐,空调温度拉不起来,车厢内的温度达40℃,乘客怨言四起,售票员也只能安慰一下乘客,打开窗户透透风。

  长年的驾驶经历让张师傅练就了一身防暑本领,总结了一整套防暑降温方法和安全驾驶技巧。“心静自然凉,除了水和防暑药之外,良好的行车心情非常重要。”张师傅说。记者在全程跟车的过程中发现,张师傅很少开头顶上的风扇。他介绍,由于长年开车,颈椎腰椎不好,而风扇吹头部会引发头疼,他宁愿热点。

  在一处站点,有个乘客问路,张师傅紧握着方向盘,目不斜视地详细给乘客回答。乘客的一句“谢谢”,让张师傅微笑起来。

  “乘客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公交司机最大的褒奖。”张师傅说,有时也会遇到暴躁的乘客,作为公交司机,我们是城市文明的代表之一,只能微笑应对。

  外卖员:烈日下流动的风景线

  记者 窦娜 实习生 李丹

  随着手机订餐软件的流行,食品外卖逐渐在城市中火爆起来,这也使得奔波于餐厅和顾客所在地的外卖员成为城市中的又一道风景线。

  今年大三的王齐是五一路一家快餐店的外卖员。“夏季外卖生意比平常火爆很多,平均一中午要送三十多份,骑着电动车来来回回要跑好多趟。”话没说完,叫外卖的电话打来了,王齐赶紧拿上食物,推上电动车,坐上烫人的车座,出发了。可是,到地方打电话通知顾客取餐时,顾客却因临时有事处理,要等一会儿。烈日炙烤下,王齐的额头上已有细密汗珠渗出。十几分钟后,顾客匆匆赶来,收完钱,王齐正准备发动车子,老板又打来了电话,说有外卖要送。

  王齐告诉记者,虽然送外卖很辛苦,但是他在工作中收获了许多。当外卖送到顾客手中时,顾客的一声“谢谢,辛苦了”,让他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王齐还向记者讲述了他工作中难忘的经历:“有一次,我在给一位顾客送外卖时,他看我满头大汗,便从冰箱里拿了瓶冰镇的矿泉水非要送给我,当时我觉得特别感动。”

  王齐说,城市里像他一样的外卖员还有很多,他们每天顶着烈日只为把美味的饭菜送到顾客手中,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他希望,大家能多体谅外卖员的工作,多一些礼貌,多一些宽容,多一份关怀。

  烧饼师傅:挺立“火线”不言苦

  记者 窦娜 实习生 李丹

  圆圆的烧饼在火炉内几分钟被烤得焦黄,站在火炉旁一米开外仍能感受到热浪袭来,但齐大勇夫妇却要每天围着火炉工作。问他热不热,他用毛巾擦了一把汗:“怎么不热呢,但再热也要坚持!”

  齐大勇夫妇的烧饼摊在七一路与大庆路交叉口附近,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么辛苦的活儿,他笑笑说:“比起在家里种地,烤烧饼的活还是比较轻松的……要过日子,就不能怕辛苦。”

  11时许,接近饭点儿,来买烧饼的市民一拨接一拨。生意好,齐大勇夫妇就显得相当忙碌,夫妻俩一人揉面、做饼,一人烤制、收钱,两人额头上的汗水从未间断过,但是顾不上休息,拿起肩头上的毛巾擦擦汗继续工作。

  齐大勇介绍,他和妻子每天3点多钟就要起床和面,7点钟左右出摊,晌午11点多到1点是一天当中最忙的时候,有时候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吃饭。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劳动着,齐大勇的双手,已练就了耐高温的“特殊功能”。当他把一个个焦黄香酥的烧饼递给顾客时,他由衷地感到幸福和快乐。

  瓜农:赶趁天热卖瓜忙

  记者 马四新 实习生 李丹

  炎热的夏天使得清凉甘甜的西瓜成为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总能看到卖瓜人的身影,他们起早贪黑,只为让市民品尝到最鲜美的水果,扶沟县吕潭乡的刘师傅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7月21日上午,在太昊路一小区门口,记者见到了满载一车西瓜的刘师傅。刘师傅告诉记者,他家共有18亩瓜田,早上4点多就从扶沟载着2400多公斤西瓜出发了,“出来的早能找到一个好位置,这样一天也能卖个好价钱。”刘师傅说,自家的西瓜刚刚成熟开始销售,这样来回奔波卖瓜的日子还需要持续20天左右。

  中午时分,买瓜的人多了起来,从车上搬瓜、称重、装袋……刘师傅不停地重复这些动作,汗水很快就浸透了他的衣服。“这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一天都记不清楚有多少回了。”刘师傅告诉记者,对于普通人来说酷热难耐的三伏天,却是瓜农最好的赚钱机会,所以他们不得不接受酷暑的“烤”验,趁天热赶紧把西瓜卖出去。

  晚上9点多,刘师傅还在忙活。看着车上的西瓜,他说,一车西瓜通常需要两三天才能卖完,所以当晚他只能在瓜车上过夜了。

[ 责任编辑:李欣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