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砥砺前行 五年奋进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南方日报 2017-05-22 10:00:39 
分享到

    物转星移又五载,南国珠江水悠悠。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调研,首站就选择了广东,这个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地方。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深圳莲花山前的宣示掷地有声、犹在耳畔,向全党全国宣示了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也开启了排头兵广东的新征程。

    五年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广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奋力决胜全面小康、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各项工作,希望广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五年磨砺,排头兵广东愈发自信。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大的担当、更大的气魄,在前行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南方日报记者 吴哲 肖文舸 黄应来

    (一)

    经济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结构调整

    “广东是经济大省,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要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要求,也是殷切期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分复杂: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有增无减,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巨大。面对困难和挑战,省委、省政府把握规律,积极作为,精准发力,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通过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等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广东经济始终保持在中高速运行。2013年-2016年,广东GDP年均增速7.9%(以2012年为基期,下同),比全国同期高0.7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世界约2.5%左右的年均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1%,投资年均增长15%,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5万亿元。2016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比全国高0.8、0.7、1.9个百分点,进出口降幅比全国窄0.1个百分点,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经济总量稳居第一,占全国比重有所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13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2015年突破7万亿元大关,达到7.28万亿元;2016年接近8万亿,达到7.95万亿元,占全国的10.7%,自1989年以来连续28年稳居全国各省市第一。广东经济对全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十八大以来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十八大以来,广东人均GDP从2012年的5.42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7.28万元,年均增长7%。2014年达到63469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0332美元,突破1万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广东已达到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与此同时,广东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为全国结构调整提供支撑。十八大以来,农业保持稳定,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调,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8.8%,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提早两年实现“十二五”的规划目标。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三二一”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16年广东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第二产业近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4.7∶43.2∶52.1,“三二一”发展格局更加巩固。

    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八大以来,2013年-2016年广东经济质量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10.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53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0年以来的年均1.93的提速。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四年突破4个千亿大关,年均增速达13.6%;2016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万亿元,连续19个月两位数增长,总量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地方财政实力增强,彰显了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稳步提升,2016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22830.37亿元。

    (二)

    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继续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使命,也是广东一直努力践行的方向。

    改革,就是要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广东率先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五大行动计划,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面对落后产能,广东大刀阔斧,截至2016年底,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实现国有关停类“僵尸企业”市场出清2394户,压减钢铁落后和过剩产能307万吨,淘汰9.66万吨落后造纸产能。其中光是韶关一市,就退出钢铁产能203万吨。“刮骨疗伤”带来新生,今年韶关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实现2012年以来首次正增长,一季度累计同比上涨11.6%,钢铁工业正是主要拉动力之一。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广东大力推进“一类一策”去库存,率先探索建立“购租并举”住房制度。去年末全省化解库存2358万平方米,加大棚改安置和住房保障货币化力度,打通商品房与保障房通道。2016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8.17万套(户),新增发放租赁补贴7534户。

    科学合理去杠杆,截至2016年底,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1.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法人银行机构平均杠杆率6.6%,达到银监会规定的监管要求。金融市场秩序整顿,推动了直接融资发展。2016年广东新增A股上市企业49家、新增赴港上市企业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43家,挂牌企业数达1618家,居全国首位。

    多措并举降成本,共计35项政策措施的“惠企大礼包”,真金白银为企业减负超过2000亿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省级以下“零收费”,发放稳岗补贴45.15亿元惠及797万名职工,“营改增”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外不断下调的还有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物流成本……

    着眼于未来,广东启动新一轮“补短板”,总投资22526.5亿元的重大项目,投向农村配电网、天然气管网、信息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城市地下管网、交通互联互通、水利防洪减灾、环境污染治理、人才供给体系等软硬基础设施……

    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

    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四年多以来,我省实有市场主体从488万户发展到854万户,新增就业岗位1862万个。新一轮投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下放项目核准权限,顺德区建立“联合审图”制度,审批时限从37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南海区实行“联合验收”,从100多天压缩至13个工作日。全面推动国企深化改革,省属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8家,拥有国家级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193个。

    改革,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突出矛盾,为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注入创新驱动“第一动力”。

    2015年9月,双喜临门:广东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2016年,自创区各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速均超40%,高企数量新增超3000家,建成各类新型研发机构200多家,累计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15个,领军人才88人。2016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857家,总量居全国第一。

    (三)

    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短板,下好全省一盘棋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广东的区域发展不协调,正是全国的缩影。广东已从“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转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决胜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难点和关键就在粤东西北。2013年,广东明确提出“三大抓手+对口帮扶+两条底线”的思路,吹响了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号角。经过几年不懈努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互动渐入佳境。

    交通基础设施先行。连续四年的“交通大会战”,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上密织成网,截至2016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673公里,全省67个县(市)实现“县县通高速”,出省通道达到21条,粤东西北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578公里,大大缩短了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

    产业建设是支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聚集省、珠三角、粤东西北三方资源,去年省产业转移园和集聚地新落地项目51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2个,全年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增长15%,粤东西北地区省产业园工业增加值占当地比重上升至28%。

    城市建设是承载。随着产业园区的扩能增效与城区的扩容提质进入良性互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得到同步完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始聚集,产业集群和地域性创新中心加速形成。

    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着力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形成以珠三角为龙头、粤东西北多点支撑、全省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格局。

    全省一盘棋,21个地市携手共进,推进交通、产业、政策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珠三角的优质资源向粤东西北地区流动。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新增通车里程约4000公里,全面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粤境段和贯穿我省东西的汕湛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骨干网络。今年粤东西北地区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超越珠三角。

    深圳以北180余公里外的河源高新区内,中兴通讯河源生产研发培训基地一期工程进入试投产。这个深圳对口帮扶的“里程碑”式项目,预计竣工后可带动关联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在新一轮对口帮扶中,广东着力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共建,力争到2020年,粤东西北地区每个市形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

    推动政策一体化,急需破解行政壁垒。去年底,深莞惠经济圈(3+2)五市共同推进47个重点合作事项;广佛肇经济圈(3+3)出台工作计划,六市重点合作项目达到71项;珠中江(3+1)签订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系列合作协议。三大经济圈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2-2015年,全省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从35.07%提高到48.28%。2016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完成9061.53亿元,占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67.4%。

    (四)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全面加强法治建设,既是现阶段广东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未来广东增创发展新优势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扎扎实实把中央确定的依法治国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开创法治广东建设新局面。创新立法机制,开门立法拓展社会有序参与;维护司法公正,司法体制改革落地有声;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引领群众守法新风尚。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保障广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作为全国首批司法改革的7个试点省市之一,广东全力推进司法改革,探索突破捷报频传:全国第一个法官遴选委员会在广东“诞生”;员额法官选任、审判团队组建、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告官不见官”难题有效破解。

    2015年7月,在一起围绕林地归属问题的民告官案件中,时任雷州市市长成为广东首位出庭应诉的市长,亲自接过败诉判决书。2016年11月,23位全国、省人大代表现场观摩了江门市一场因林业行政处罚引发的民告官纠纷的公开庭审,江门新会区农林局局长出庭应诉。行政首长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在广东已是司空见惯。

    全国人大代表、大埔县桃源镇新东村党支部副书记邓振龙认为:“‘一把手’出庭应诉,拉近了官民之间的对话距离,树立了政府依法履职的形象。”

    依法行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今年1月,广东省政府重新公布省直部门权责清单,5567项行政职权在省政府门户网站“晒”出来。这份沉甸甸的清单背后,广东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行使行政权力运行流程,以政府的减法换来市场的加法。

    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基本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构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广东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东一步一步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延伸到了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切实强化了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武装。

    广东还努力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着力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切实抓好市县镇村换届选举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正风肃纪;认真贯彻落实按照中央重要干部重点管理的要求,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工作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51194件,超过前10年立案数总和;查处地厅级干部470人,是前10年的1.6倍;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线索排查工作,截至2016年12月底,全省共排查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线索46487条,立案14019宗,结案13111宗,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613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23人……

    正风肃纪、正本清源,汇聚起上下同心的强大正能量。

    (五)

    民生发展驶入快车道,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随着广东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居民收入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分享更多改革“红利”。十八大以来,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2年的30227元、10542元增至2016年的37684元、14512元,年均增长8.7%和9.7%。2016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30295.8元,同比名义增长8.7%。

    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人安则财瞻,本周则邦宁。

    近年来,广东大力投入改善民生福祉,民生投入显著增长。以十件民生实事为例,仅2016年各级财政实际投入就达到2367亿元。目前,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已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全省年人均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水平分别为9600元、760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420元以上,全省各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均达45元以上;全省各地市属中职学校的免学费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3500元,省直属高职院校生均定额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6000元。

    “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是人民触手可及的获得感。社会体制改革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推动改革成果更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我省城乡低保最低标准制度基本建立,底线民生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省共有249.2万贫困群众受惠脱贫,国家扶贫办赞之为“中国亮点、世界模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百姓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广东通过产业转型与环保治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以2016年为例,全省平均灰霾天气日数29天,比2015年减少6天,为1994年以来最少。

    “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98%,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广东能耗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优中之前列。

    农村要发展,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广东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村庄保洁覆盖率达98.0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率达37.49%,有效处理率达89.08%。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三年攻坚、两年巩固,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作,把2277条贫困村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中国梦,人民梦。

    正是千千万万个微小的梦想,共同组成托起“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引领下,排头兵广东再度启航,行稳致远,继续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 责任编辑:戚永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