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太康独塘:种养业转型带动脱贫加速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18-09-17 09:01:35 
分享到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马治卫 

俗话说,“庄稼离不开土,鱼儿离不开水”。可太康县独塘乡白龙王村智能温室育苗基地实施的无土栽培,却打破了这句俗话。在这里没土也能育苗,且种植的蔬菜瓜果质量更好、品质更优。该乡通过科技引领,有效带动了脱贫加速。

记者近日到白龙王村采访,看到智能温室育苗基地已基本建成,智能遮阳棚收缩自如,北侧装有大型排气扇,南侧设有降温水帘,技术人员正忙着进行各种测试。“采取无土育苗技术,农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洁净、细嫩、无公害。无土育苗蔬菜的生长速度快,粗纤维含量低,经产品测试与消费者反馈,其维生素含量是普通栽培蔬菜的3~5倍,矿物质元素也更丰富。”说起无土栽培的好处,白龙王驻村第一书记丁建锋如数家珍。

乡长高毓明说,为强化科技引领,做大做优特色种植业,助力脱贫攻坚,独塘乡政府依托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所的技术支持,确定了全乡以白龙王村智能温室育苗基地为载体,建设占地100亩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集瓜果、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培育、种植、养护为一体,可带动周边贫困户持续增收。该项目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生产技术规程,对培育、种植过程严格监管,可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高效产出和生产基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筑起坚实的质量安全防线。据了解,该项目年培育高品质幼苗600万株,辐射种植面积10000亩,可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真正实现“兴一个产业、带一地就业、富一方群众”。

独塘乡袁桥村千亩葡萄园,呈现的则是另外一番丰收景象。走进葡萄园,见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藤,村民韩锦师正在园区劳作。韩锦师早年轧花时不慎受伤造成右手残疾,无法外出务工而成为贫困户。韩锦师不等不靠,和妻子一起在家种植葡萄,他们种的6亩葡萄,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很快脱贫走上了致富路。“在我最困难时,是党和政府帮俺家过了那道坎。要想脱贫致富,我感觉关键还得靠自己真干、实干。”韩锦师谈体会时对党的好政策赞不绝口。同韩锦师一样,袁桥村贫困户靠种植葡萄或在葡萄园打工实现了脱贫致富。为提高种植效益,种植大户韩锦亮顺应农户需求成立了袁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购买专用肥料、药物,统一培训技术,统一引进新品种,统一销售产品,不但提高了葡萄栽培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解决了销售难题。“现在,合作社搭乘网络销售的快车,葡萄销售销得远,价位还高。”说起合作社的发展前景,韩锦亮信心满满。

位于独塘乡赵胡同行政村的优质山羊养殖基地,草丰羊欢。该基地一期建成羊舍两栋,有种羊600只,年出栏1800只左右,年实现经济效益150万元,吸纳附近村民53人就业。“俺的羊舍建设不但标准、环保、生态,而且带贫作用明显。”负责人陈永胜说,“在羊舍出栏等繁忙时节,附近村民可当临时工挣份收入。通过收购附近村民的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能让秸秆变废为宝。”

“目前,全乡已初步形成以袁桥村为依托的千亩优质葡萄种植基地,以刘庄村为依托的千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庆祥优质山羊养殖合作社为依托的养殖基地,以庆丰收合作社为依托的小杂粮种植基地,以赵胡同村为依托的绿化树种植基地,以独塘西部乡村为中心的万亩西瓜种植基地,以白龙王村为依托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基地等8个产业扶贫基地。培育发展白龙王、龚营、毛堂、独东等服装、家具、农产品加工产业扶贫车间11个,手工作坊6个,带动贫困户1360户、5110人,基本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独塘乡党委书记李然增表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乡贫困户2018年底稳定脱贫,独塘乡在建设扶贫车间做好家门口就业文章的同时,将继续立足传统优势发展种养基地,在做大做强特优农业文章上狠下功夫,以科技引领助推传统种养业不断转型升级,带动脱贫‘加速度’。”


[ 责任编辑:马月红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