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说文解字新谭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9-26 10:01:19 
分享到

涌yǒng

渑miǎn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涌”字,异体为“湧”,在六书中为形声字,从水,甬声。从“水”,泛指一切水流。“甬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涌”字读音为“甬”;“甬”字在“涌”字中的表意作用较为复杂。“甬”为“甬道”,义为两旁有墙的通道。《淮南子·本经训》:“脩(xiū)为墙垣,甬道相连。”“甬”又为“踊”的本字,义为向上跳。“水”“甬”为“涌”,意为水通过通道向上冒出。《说文·水部》:“涌,滕也。”清段玉裁注:“滕,水超踊也。”《玉篇》:“涌,水滕波。”《山海经·东山经》:“(跂踵qǐ zhǒng 之山)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郭璞注:“瀵(fèn)水,源在地底,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即此类也。”这些都说明,涌义为滕,滕义为火水超出寻常,向上喷冒。

再说异体“湧”字。湧,形声字,从水,勇声。勇上“甬”下“力”,义为用力向上跳。故“勇”义为勇敢、勇武、勇猛、不畏惧。《论语·宪问》:“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水”“勇”为“湧”,水原本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的,如果水要从低处向高处冒,就需要有一股勇猛气力,是需要有所突破的,是需要有一定力度的。故“湧”之本义为水用力向上冒,合于“湧”之本义。涌、湧本为一字。

“湧”由本义引申泛指一切像水那样升腾、冒出、升起的事物或现象。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言火山之南,地尤枯瘠,锄钁所及,烈焰应手涌出,故以‘火山’名军。”柳青《铜墙铁壁》第九章:“董钊和刘戡顺咸榆公路涌上镇川堡来怎办?”

“涌”又引申指呕吐。《素问·五常政大论》:“……其动疡(yáng)涌分溃痈肿,其发濡滞(rú zhì)。”五冰注:“痬(yì),疮也。涌,呕吐也。”

“涌”,也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唐代李朝威《柳毅传》:“云烟沸涌。”“风起云涌”指大风扬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荡。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云涌。”形容众人声势像山谷轰鸣,风吹云聚,水涛汹涌。“云奔潮涌”,指云气上升,潮水奔涌,形容大量涌现。“泪如泉涌”,指眼泪像泉水一样直往外涌。

“涌”又为古水名,夏水支流,通长江,约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境,现已湮。

“涌”,读chōng时,用作方言。河汊。陈残云《香飘四季》第三十章:“天黑了,风越来越紧,徐炳华把船驶进就近的小河涌里。”

“渑”,繁体为澠,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黾(黽)声。

“渑”,从水,表明渑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指河水、水流、水域。黾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渑字读音为黾(miǎn)。表意较为复杂,兹作详解。

黾(黽)字,是一个象形字,像蛙之形。甲骨文的黾(黽)字,似巨首、大腹、四足的蛙,上面的口可视为黾头,中间的田字似大腹被绳子横竖捆绑之形,下面的乚可视为黾的尾部,也可理解为黾被捆之后余下的部分。故黾的本义为蛙。实际上黾字是指蟾蜍,类似青蛙,泛指蛙类、鳖类等两栖动物,余如鼃(蛙类,即癞蛤蟆,读wā)、鼋(yuán,大鳖的一种)等。黾(mǐn)勉,应指就是有蛤蟆那么点气力,也要贡献出来,如“愿效黾勉之力”。“水”“黾”为“渑”,意为蛙鳖等两栖动物所生活的水域或水塘旁边。南宋蔡沈《禹贡注》:“渑,当作黾,水虫也。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渑池。”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渑既指蛙类的水生动物,又指这种动物所生活的水域,还指古池名,即渑池。渑池,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水经注·洛水》:“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池矣。”这段引文告诉我们,渑,也为古水名。《集韵·凖韵》也说:“渑,渑池,水名。”

渑又为古城名。渑池,古城邑,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因南有渑池得名,先后属郑、韩、秦。汉置渑池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渑读shéng时,还是另外两条古水名。其一源出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西北流至博兴县东南入时水。此下时水也统称渑水,久湮。《玉篇·水部》:“渑,水名。”《左传·昭公十二年》:“齐候举矢,曰:‘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杜预注:“渑水出齐国临淄县北,入时水。”南朝梁沈约《君子行》:“良御惑燕楚,妙察乱渑淄。”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六·青州府》:“渑水,在县西。源出故城西南之申池,分为二流:西流曰系水,北流曰渑水……《水经注》渑水出营邱城东,世谓之汉凑水,西经乐安、博兴,与时水合。”又代指渑水的水味。渑水味道独特,若酒般醇香。《吕氏春秋·精谕》:“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高诱注:“易牙,齐桓公识味臣也,能别淄、渑之味也。”清徐乾学《感遇》:“汲水辨渑淄,染丝别黑白。”其二,在今四川省。《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有巴遂山,渑水出焉。”

[ 责任编辑:窦娜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